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收藏]木器“小家伙”踪难寻
2014-05-19 11:18:44 来源: 作者: 【
导读:十多年前,无论是对普通扬州市民,还是圈子里的木器玩家来说,最火的就是老红木家具,连带年份较高的榉楠柏柞等旧杂木家具。

【收藏物语】

    十多年前,无论是对普通扬州市民,还是圈子里的木器玩家来说,最火的就是老红木家具,连带年份较高的榉楠柏柞等旧杂木家具。外地的一些玩家来扬州后,却热衷于搜罗一些本地人看不上眼的精巧木器小杂件,这让不少本地玩家不屑一顾。没想到,十多年后,那些当初家门口常见的不入眼的“小家伙”,价格却一路领先,扶摇直上,增值幅度远超那些木器“大家伙”多倍;回头想再找它们却难上加难了,这让很多扬州人后悔不已。
    在如今传世的家具论述中,言必及“京作”“广作”“苏作”乃至“晋作”,而这其中的所谓“苏作”往往专指“苏州制作的家具木器”,而对同样能工巧匠辈出的扬州却很少提及,难道是扬州木器不够好么?
    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清代鼎盛时期的扬州社会文化生活百态,其中曾经提到:北京修建圆明园,扬州官府进贡的木器中,仅紫檀窗扇就有上千件。圆明园被西方传教士称为“万园之园”,其屋宇、窗扇、桌椅、几架,无不选用世上最珍罕的木料,不惜工本,穷奢极靡。由此可见扬州木器之工精料好。
    作为古代的手工业重镇,扬州木器产品门类齐全。保存于瘦西湖月观中的红木家具就不乏精品,比如灵芝云石刻款太师椅、云石刻款红木大挂屏、鳄鱼脚大灵芝太师椅方台、大条案、多宝格,还有款式秀美的花几、花架等等。在这一领域内,扬州制作的案头文房用木器小件尤其值得称道,扬州博物馆就设有专柜展出紫檀、黄花梨、黄杨木等精巧文玩小件。
    因之统治者和达官贵人的审美趣味变化和原材料匮乏,明、清大型家具产生了风格嬗变。扬州的木器小件却更多地保留了明式家具的淳朴自然,与前者相比,同样地讲究材质的珍罕、结构的合理精巧、纹理的优美乃至卯榫的牢固,其中也不乏追求华丽、庄重的厚重大器。
    面对古木器,人们很容易会产生那份宁静、惬意的感觉。其中最让人倾心的,还是明清紫檀和黄花梨等文房系列,有插屏、几架、箱盒、承盘、笔筒、花插、笔掭、墨床、镇尺等等。历年的海内外拍卖会上,凡出现品相上好、年份久远的紫黄文房,几乎都会被藏家尽其所能地收入囊中。
    这些小木器每件都是第一无二的,木质坚硬却又温润细腻,极其可亲;但是又没有瓷器、玉器、角牙等的娇气,不怕磕碰。日日与人厮守摩挲,极易出莹润的“宝浆”。雨夜灯下,守候着一件纹理瑰奇的黄紫笔筒,在案上凝神把玩,令人如痴如醉。
 
【家有一宝】

赏梅赏浅绛
    时间过得真快,算一算,与这套盒结缘已三年有余。这是一段不算太长也不算很短的时光,人与人之间也许千回百转,悲次交替,已不知有几番聚散离合。它却一直静静站在我卧室的窗台上,一言不发,每每一眼瞥到,就会给我一阵欢喜。
    是的,三年多来,我心不变,一直爱它。
    三年前的四月某日,我在网上对它一见钟情。将它娶回家大约是两三天之后的事。其间有位朋友想让我转嫁他,我婉拒。初进门时,看到实物,惊为天人,心中既爱惜,于是为它写了一篇短短的赞美文字。
    喜欢盒子上墨气纵横的枝干与墨水淋漓的梅花,更喜那几段关于梅花的题咏。集瓷数年,看到它,始知瓷亦有骨。
    起初以为这几段题咏是瓷绘作者的原创。后来发现,应厌寿阳多俗态一句,出自元代诗人杨飞卿之手。原诗没有找到,找到元人郭豫亨的梅花诗集句《梅花字字香》,他从前人的咏梅诗中摘录的诗句,集成新诗,竟有二百篇,旧句翻新,颇见机巧。盒子上的这一句,就是被他集到字字香里去了的。于今赏瓷,也有异香扑面。
    另一首七言诗,二十八字加款,盒子上几乎写不下,瓷绘作者但求完壁,不顾不整,长题过耳。可见他也是非常喜欢的。原来这是清末湘军水师名帅彭雪琴的佳作。雪琴善战,亦擅画擅诗,尤喜画梅咏梅。盒子上面的这一首,咏物言志,有他的寄托,录于下:   
    仙风吹种下重霄,生就梅花品格高,
    满地红尘飞不到,冰魂一缕待春销。
    第三首一时还没有查到出处,相信也不是俗人所作。
    盒盖上也有两句诗:一种风流国色,十分消瘦怯春寒。是咏梅,也仿佛是咏一位雪姿冰清的女人。配上墨色清绝的一幅梅花,好不令人倾倒。明人吴敬所的著作中也有集句:“三径冷香迷晓月,十分消瘦怯春寒”,但“三径冷香”,实在不及“一种风流”。我想盒盖上大约才是原诗的句子,苦于找不到出处。
    此盒由江栖梧庚辰1880年作于珠山官厂,出身也是不俗的。
    这个初夏,我将这套盒子安放在床的对面睁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时节,寒梅入眼,带来的是清凉与妥贴,还有油然而生的喜悦。在很多人眼里,再喜欢的瓷器也是待价而洁的商品。我却不然,有些瓷器,随着岁月流逝,带给我的是越来越深刻的喜欢。我想我会和它们相伴到老。


【探藏管窥】

漫谈地摊“捡漏”
    扬州的古玩地摊已经存在20多年了,虽然几经搬迁和起落,但毕竟仍有这么一块地,可以让“捡漏”爱好者们交流、“撞大运”。
    记得早十年,每逢周六周日,早晨五点半就开门的天宁寺地摊市场是“捡漏”的好地方,也是买卖的好地方。
    那时,来自东、南、西、北各个方位的藏家、玩友们都云集于此。这些人中,有一线的“铲子”(专以到城乡百姓家收货为生),有二道贩子,有真心喜爱古物的藏友,甚至还有许多是古玩店的老板。他们带来的货也参差不齐,有好有孬,有老有新,但总体而言,比如今的地摊强多了。
    东来的藏友来自南通、泰州、兴化等地,南面的藏友多来自镇江、南京,西面的以安徽、江西的多,而北边的藏友徐淮盐的都有,甚至还有不少河南、山东来的。那时,常有一些好货在地摊现身,因为扬州名气大,收藏起步早。比如东来的藏友木器、杂件多;而南来的民国铜杂件、瓷器较多。西边北边来的出土坑货多。而扬州本地摊主的东西就更多了,各种瓷杂字画都有,几乎每周都会发生有关“漏”的故事。来自各地的古玩店老板,还带来一些自己看不太懂的货。主人只知道老,但是不了解其真正价值。这给水平更高的行里人留下了“捡漏”的机会。所以,小小的天宁寺曾是华东数得上的淘货宝地,一度云集各路人马,东西也多。
    但是,能掌握机会要靠眼力,不靠撞大运。有经验的收藏者在地摊前走动时,表面上漫不经心。他们看东西很快,几乎是眼光一扫便知一二。这里有苦工夫。百十年以上的老东西留下来的很少。而新仿的东西一般不可能只仿一件。在地摊上,只要相同的东西超过两件一定是假的。收***要有这样的本领:在相对长的时间里,比如一个月,比如一年,甚至十年前看过的东西要有大概的印象。一些吸引眼球的东西,它的造型,工艺,材料,老气都有一眼,对此更要记住。好的收藏者,脑子里的积淀越多眼力越好。
    摊上的东西五花八门,摊主人七嘴八舌。他们或是熟人,或是同乡,喜欢结伴摆摊。买主不要听耳边的话。这些摊一般一摊假摊摊假。你不用浪费时间。偶尔遇到单个人的摊位,你要留心了。摊上的东西只要有一件上眼了,你就要细看其它。此摊主一般是初来的,货可能是一批好货。这就是一个真一堆真。当然这种机会很难得。
    近几年的地摊已大不如前,有时甚至满眼是假,那就不如串店。店主们大多是玩了多年的民间行家。他们凭眼力淘货时,已经把买家的第一风险担当了。有的老板实战经验丰富,老旧东西看得准。但由于他文化水平不高,对一些货的内涵把握不住,经常是葫芦当瓢卖。这时眼力好的收藏者,就有机会“捡漏”了。


 
Tags:木器 收藏 小家伙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会客厅]“说者”李永田:用一生.. 下一篇[旅游]贵州镇远:行走山水间,幸..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