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新闻调查]“进城”背后的农村教育危机
2014-08-29 11:00:03 来源: 作者: 【
导读: 一纸招考令,70名农村骨干教师进城,农村学校“雪上加霜”; 农村学校呈现“空心化”趋势,再遇“挖墙角”,均衡教育如何普惠?

江都接连选拔农村教师进城,让一些农村小学“元气大伤”——
    “进城”背后的农村教育危机
   
    一纸招考令,70名农村骨干教师进城,农村学校“雪上加霜”;
    农村学校呈现“空心化”趋势,再遇“挖墙角”,均衡教育如何普惠?                   
   
    选拔:一年“挖”走3所村小的师资
   
    又到农村教师进城时,江都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忧心忡忡。
    “教音乐的老师考走了,只能让擅长拉二胡的老教师顶上。”最近一段时间,江都某村小的一位教音乐的老师申请参加“进城教师选拔考试”,校长王有志(化名)一直犹豫不决:同意还是不同意。王有志告诉记者,一旦这位音乐老师离开,学校的正常教学将受影响,但他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说服这位老师留下,也很难婉拒“方方面面的招呼”。
    近几年,王有志每到暑假就非常担心学校的骨干教师离开学校,因为他深知师资流失给农村小学带来的“创伤”,但他所在的学校今年还是“摊上事了”。在他看来,“进城教师选拔考试”正是“麻烦”的制造者。
    8月1日,江都区教育局发布今年的“进城教师选拔考试”公告称,从农村学校选拔70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备选的农村教师必须配偶是仙女镇常住户口、在城区有固定工作、城区有住房、且夫妻分居3年以上。同时,还得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农村学校教学满6年(部分为3年),表现良好等条件。
    “70个人,相当于3所普通村小的全部师资。”樊川镇的一位农村小学校长看到“公告”,第一反应是“惊讶”。该校长介绍,樊川镇的一所中心小学和三所村小,几乎每年都有一、二个教师被调到城区去,“今年会走更多”。
    但不少农村普通教师对此却有不同的反应。“进城教师选拔考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大桥镇某村小的语文教师赵艳(化名)表示。她在出生地的这所小学任教多年,早就想进城教书,为了符合报名“配偶是仙女镇常住户口,在城区有固定工作,城区有住房”等条件,几年前就在江都城区买了房,并将丈夫的户口安在了仙女镇。赵艳告诉记者,之所以要进城教书,一方面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我家就是城区的,老婆和孩子都在城区,回城工作属于‘刚需’。”一所农村小学的孙老师表示。
   
    质疑:“人性化政策”问题不小
   
    “有一批在农村任教、家在城区的老师,需要这样的选拔考试。不能因为工作,让人家总分居。”江都区教育局不愿具名的部门负责人介绍,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教育局制定了这样的政策。至于江都目前有多少“因工作而分居”的农村教师,这位负责人表示“不清楚”。
    一位城区学校的校长表示,不只是解决教师的“个人问题”,城区学校目前火爆的招生,也需要一批教师填补“师资缺口”。“进城教师选拔考试”,是填补城区学校教师缺口的“捷径”。
    多位受访的乡村教师介绍,按照“进城教师选拔考试”近几年设置的报名条件,一些原本家就在农村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在城区买房落户、让配偶到城区工作,“创造条件”进城。“这是政策的漏洞,也背离了‘人性化政策’的初衷。”
    今年的报名条件中,对申请教师的任教学科要求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是城区学校需要的学科”改为“学科、学段原则上一致”。另外,今年还让“大学入学前为仙女镇户口、且本人父母现居仙女镇(仙女镇户籍)、城区有住房。”的教师参加选拔,这些教师在农村的任教年限仅需3年。“口子越开越大,政策越走越远。”武坚镇的孙老师认为,多了“原则上”几个字,就有了不小的“操作空间”;“与父母分居”的也被纳入进来,难免不让人怀疑是“萝卜招聘”。
    记者注意到,在江都本地一些知名的网络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质疑该区今年的“进城教师选拔考试”。“一中还需要招人吗?一中应该好好抓好现有队伍,甚至可以对老师实行淘汰制。”江都论坛网友“科技以人为本”说,应该把整个选拔过程公开在阳光下,而不能成为少数人权力寻租的机会。“教育局不把每年上调的名单公布,公布的都是编号,为什么?”网友“郁闷的猫猫眯”提出质疑。网友“jdzqsf”则将选拔考试,与江都城区三所小学日前宣布组建教育集团办学、力促教育均衡的举措进行了比较:“优秀教师都来城区了,下面农村中小学还怎么均衡?”
    对于上述质疑,江都区教育局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这个话题很敏感,选拔可能确实与教育均衡精神相反。”江都区教育局一位不愿具名的部门负责人表示。而对于今年的教师选拔,江都区教育局在公告中表示,一经发现其不符合选拔条件或违反公开选拔纪律的,3年内取消其选拔资格。
   
    探访:农村学校的困境
   
    按照江都区教育局规定,教师参加选拔考试需经学校和地方教办同意,但多数校长不愿意或者“无力”去阻止。“不放人家走,‘赖’一年还可以,到第二年,老师肯定要跟校长‘造**’。”
    “农村学校有些课程将没有合格的任课老师。”江都某村小的郑校长告诉记者,农村学校的音、体、美教师本来就非常紧缺,还要“挖”到城里去,这些课程的教师离开后,可能无***常开课了。郑校长表示,语文、数学等大学科的老师走了,老教师还可以“照本宣科”地凑合着教,而很多小学科就很难凑合了。据介绍,农村教师存在“结构性矛盾”:语文和数学教师富余,其他学科教师紧缺;不能适应当今教学的老年教师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少。
    “‘结构性矛盾’因进城教师选拔越来越突出。”江都的一位农村小学的校长表示,培养一名“骨干教师”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虽然教育局为填补师资缺口,都会及时为农村学校招聘年轻教师,但这些没什么教学经验的老师,很难在短期内适应教学要求,更不用谈顶***走的“骨干教师”了。
    更大的困境是,近年来,江都区连续开展“进城教师选拔考试”,已经让一些农村小学元气大伤,而这样的选拔还不知何时是个尽头。“能通过选拔考试的基本是‘骨干’,按这个节奏选下去,农村学校怎么办?”樊川镇的朱老师表示无法理解这一选拔考试。“生源减少,教研活动无法开展,就不用谈提高教学质量了。”
    另外,受访的农村学校校长普遍担心,这样的公开选拔会挫伤坚守在农村学校老师的积极性,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学生家长会认为,‘好老师’都考进城了。”记者调查证实,在个别乡镇,一些农村老师在网上办起了淘宝网店,售卖当地的特色产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以及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农村学校的生源不断减少。以樊川镇某小学为例,今年小学毕业班的学生有70多人,今秋一年级新生只有约40人,“每年暑假后总要少几个学生”。而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和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等工程让很多农村学校焕然一新。相关资料显示,江都高徐小学去年投入数百万元,进行了改造,在软件硬件上都有了较大提升;吴堡中学花巨资修建了塑胶跑道……
    “投入这么多简直是浪费。”高徐镇的一位学生家长陈女士质疑说,‘好老师’去城里了、学生也走了不少,把学校搞这么好给谁用?“‘好老师’走了,有条件的家庭当然要跟着老师走。”
    记者调查发现,江都农村学校出现的“空心化”趋势,在我市其他县市的一些乡镇也同样存在。
   
    建议:城乡教育一体化
   
    “我们学校一个班20几个人,城区学校最多的一个班70几个人,根源在城区学校的‘择校热’。”江都某村小的郑校长等认为,大量的学生涌入城区学校,必然要求更多的师资,一些“名校”为了保住教学质量,不敢贸然起用新教师,便打起了农村“骨干教师”的主意。在他看来,要想解决农村学校的困境,得给“泽校热”降温,同时,停止到农村学校“挖墙角”。否则,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学校更加萧条,城区学校则更加“人满为患”。
    江都区一位政府部门人士认为,当地的教育布局调整,没有跟上学生流动的速度,城区学校扩容、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目前的局面。该人士认为,农村和城区学校数量“此消彼长”,除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大量农民工带着子女外出务工等原因外,大量农村人口到城里落户,是最关键的因素。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建立城乡教育投入、建设、管理机制。”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吴林斌表示,目前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是长期以来将城市和农村教育分开规划、建设的结果,应该尽快打破“城乡壁垒”。吴林斌认为,我市一些地方推行的“零择校”、“集群办学”、“教师轮岗”等政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
    据介绍,目前,江都区正在组织教育等部门,正在开展教育体制改革、集团办学、师资流动等方面的调研。
    王有志告诉记者,他最终还是同意了老师的申请。为了稳妥,他和那位老师达成了“君子协定”:如果考上了,在他们农村小学再教一年。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特别报道]圆梦大学 希望同行 下一篇[新闻故事]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