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扬州艺坛点将录]得意唐诗晋帖间——熊百之先生的诗书人生(四)
2014-09-11 16:17:19 来源: 作者:求之 【
导读:诗书合璧 自成格调 从书法创作的角度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修养,才可能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从书法鉴赏的角度看,只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才能尽情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 先生早年人物小品,极富文人逸趣。缺了一角,裱画高手修旧如旧,..

诗书合璧 自成格调

    从书法创作的角度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修养,才可能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从书法鉴赏的角度看,只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才能尽情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


先生早年人物小品,极富文人逸趣。缺了一角,裱画高手修旧如旧,先生章草长跋于上,书画合璧。


    “诗书合璧”是先生最大的特色。他记得当年散老的金玉良言,“读书才能除俗气”,“书法应取法乎上”。至今每日的功课仍是“以读书为主,写字为辅”。先生在《诗书作品选》的后记中自言,“书法是情感艺术,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拓展心胸、变化气质。这样,书法才有神采、有意境、有感染力。”语虽平淡,但回头再品先生的书法,就会获得格外强烈的感受。胸无沟壑,岂能写得好作品?心连浩茫,才能勾勒出满纸烟云。正所谓 “一字三年得,挥洒尽自如”,你就不仅仅将其视为是先生深得艺术三昧的心得之言,而是一段发人深省的关于读书、关于人生的至理名言了。
    在与先生平素交谈中,品评前人书画,虽片言只语,但往往钩深致远,踵事增华,思前人所未思,见前人所未见。我想,先生对书画鉴赏的眼界,不惟是见多识广,与他饱览群书亦有很大的关系。若能有心记录下来,辑编成册,焉不是一本视角独特的《谈艺录》。
    先生作诗辑有《樨影山房吟草》传世。他对诗词、古文的喜爱,不亚于书法,很早就试作过格律诗。
    当年他遵散老之意,特地到古籍书店买回了一套《杜诗镜铨》,反复研读书中的每一首诗及批注评语,认真学习古典诗的基础知识,苦练创作格律诗的基本功。
    1980年,绿杨诗社刚刚成立,中秋之夜于月观雅集。会上,老辈诗人竞相吟诵,气氛热烈。当时在座的仅先生一位年轻人。魏老特地过来看了先生诗作,认为格律无误,转折也好,便命当场朗读,先生诗名不胫而走。
    扬州诗词耆宿李圣和是先生敬重的前辈。先生初学诗词时,曾试作《念奴娇·焦山观瘗鹤铭》求心饮翁斧正。翁曰:“我从不填词,你可向李先生请教。”果然,圣和女史就词之作法及此词须改动处连写两封长信给予指点,使先生深感其诚。于是经常带着习作登门求教。先生在《扬州才女李圣和》一文中回忆:
    我写有《林散老三周年忌辰谒墓》一首:“拜罢茅堂拜墓门,山间寒叶落纷纷。黄花一束聊相祭,如玉高人卧白云。”先生看罢,略一思索,便道:“‘聊相祭’改为‘带刍祭’如何?”我一听便暗暗称妙:《诗经》有句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这一改多了层意思,且与四句联系得更紧。
    印沧老人90华诞之时,先生曾作《踏莎行》词阙敬呈:
    满目苍凉,一腔凄楚,伤时忧国凭栏处。而今彩笔颂昇平,清歌时伴春花吐。碧海初晴,鹊桥难渡,丁香愁结莲心苦。沧桑阅尽复冲和,仁人长寿诗千古。
    先生与散老快婿、书画名家李秋水老人性情相投,过从甚密,两人诗词唱和10余载。先生曾作长文《灵犀一点是吾师》,解读李秋水的性灵诗。其实,先生作诗亦宗性灵,可谓高山流水,惺惺相惜。新世纪后,秋水老人乔迁新居,先生特作《贺半村老人乔迁九首》以贺。兹录其一:
一窗树影挂斜曛,门巷初寻隔俗氛。入室登堂书满架,来听高士细论文。
    正是与师友之间的请益、唱和,寒来暑往,先生每每在唐诗宋词的内涵和意境中徜徉,更是经常借诗言志,以诗抒情。
    先生的“怀人诗”,情感深挚,流畅质朴。在失去魏师后,曾作《梦魏师》一首:“载酒扬亭勤问字,呼舟月观适敲诗。忽惊失却严师训,古巷依依梦昔时。”诗人瞬间的失落,隐隐地痛惜,真情的自然流淌,跃然纸上。
    先生在第二故乡生活了50年,对扬州饱含深情。他写下了《扬州》、《瘦西湖四时》、《平山秋色》、《何园》、《个园》、《廿四桥月夜》等多首吟咏扬州的诗词,有些还被收入《当今中华诗词家大辞典》中。
    先生喜欢旅游。边放飞心情,边吟诗作词。北到哈尔滨,南到海口,西到青海,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每到一处,欣赏风景,感受人文,流连古迹,乐此不疲。当年为了探寻《好大王碑》,他与好友卞雪松专程到过吉林东南边陲的集安,终于得睹真迹,备受震撼。先生慨然,“我的书法由紧凑趋于宽博,由秀美趋于大气,应与行万里路不无关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文化人、以诗化书。这是先生追求艺境、自我修养的途径。一本《熊百之诗书作品选》可略窥先生艺术的风貌。这本集子大多收录先生小品,无论是扇面、手札,还是条幅、横批,内容、形式、笔墨无不气象万千,趋于完美。先生擅长题画,无不诗书相偕,相得益彰,这在书家中尤为难能。先生对作品极其审慎,绝不让不满意的作品流传于世。“废纸三千浑不管”,这是先生自嘲,亦可见他对书法艺术虔诚的态度。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扬州艺坛点将录]得意唐诗晋帖间.. 下一篇[扬州艺坛点将录]得意唐诗晋帖间..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