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扬州艺坛点将录]得意唐诗晋帖间——熊百之先生的诗书人生(三)
2014-09-11 16:12:39 来源: 作者:求之 【
导读:书法风骨 朗朗萧散 先生书法以隶书名世。迎宾馆首芳园的流云厅里挂有先生隶书巨幅作品,由四张四尺宣纸拼接而成。内容是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

书法风骨 朗朗萧散

    先生书法以隶书名世。迎宾馆首芳园的流云厅里挂有先生隶书巨幅作品,由四张四尺宣纸拼接而成。内容是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字字径可盈拳,高古拙朴、丰腴圆融、灵动沉稳、意趣盎然,整幅作品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展现出欧词极为少见的豪放之气。
    这幅作品堪称先生的代表作。扬州政协书画会会长马家鼎先生说,“我曾经多次陪同日本、韩国的地方议长在此厅就餐,他们往往流连于此作品前,赞叹不已。”
    去年修葺一新的街南书屋,红楼厅内,亦有先生的一幅隶书漆屏。红木为底,金粉描就。其高三米有二,宽两米有六,立足近观,浑穆恢弘之气扑面而来,通篇沉雄爽健,布局疏旷,但见端正朴雅之貌,尽显潇洒豁达之气,出入从容而怀抱自在。我想,这样的煌煌巨制,也只有先生力能克任。
    先生隶书从汉碑入手,首先抓住的是东汉《史晨前后碑》,此碑端正谨严,为学隶取法的津梁。而后,他又遍临了端庄大度的《乙瑛碑》、朴厚雄健的《张迁碑》,再到《孟孝琚》,《西狭颂》、《石门颂》,甚至颇为特别的《好大王碑》、《褒斜道石刻》等等。


“玄鹤”。
先生书法注重线条之美、布局之美、意象之美。这幅章草,大字与小字完美结合,约略可见先生才情。

    临习的第一要义是吃透对象的法则与精神,建立自身的基础。所谓,“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取法诸家中适于自我性情者,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先生取精用宏,综合吸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隶书风貌。现在,已经看不出他写的是何种碑帖,但他得到了汉碑端庄大气的精髓。
    以先生书瓜洲古渡联为例:“此处还余扬子渡,令人遥梦广陵潮”,乍看与他所习诸汉碑均不似,与乃师心饮翁取法《曹全碑》遒劲秀逸的书风对照,似乎也看不出传承关系。细品则可知从《张迁碑》化出,字形取方,加以波磔,在隶楷之间还约略参以篆意。我想,这便是所谓的“自成机杼,别出心裁”吧。
    先生还将林散之的“长锋写草书”之法大胆地运用到“长锋写隶书”之中,既保持隶书沉稳庄重的本质,又风神毕露,个性独特。这种“长锋隶书”在当今堪称独一无二。在此基础上,先生还悉心研究,以隶书为底,行书为面,行书中渗进隶意,既不失凝重老辣的笔调,又体现灵动欢快的节律。
    正是这种用心领悟、善于吸收又自觉创新的习书方法,先生从正反两方面参照了前人书写隶书的经验,又有前人所不曾具有的气息与面目。既得自古人,又分明是他自己。这种名副其实的创新,才使他的隶书融汉碑的端庄、汉简的率意、篆书的古奥、魏碑的刚健而为一,逐步形成了自己“醇厚率逸、跌宕屈曲,灵秀酣畅、风情独标”的艺术风格。
    先生深知,书法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笔性与审美情趣决定其努力方向。他十分欣赏颜体的刚正古拙,张旭、怀素大草的变化莫测,以及民间书法的质朴自然,但他自觉难以驾驭,便选择章草作为隶书之外的第二书体。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由隶而草,顺理成章。三国时扬州先贤皇象就是章草的高手,相传《急就章》即其所作,其稳健的结体、沉着的笔势,即得之于此。近人中,孙龙父先生所书章草奔放酣畅,深深镌刻着他的个性风骨。
    先生章草亦有自己的面貌,他减省了点划的波磔,参用了今草的笔意,这是他对于章草的变通与解放,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显示了他古朴遒健的风神。著名书画鉴赏家萧平作《四季墨花图》,曾请先生跋诗六首,即以章草为书,萧平观后激赏不已,称之“古意俨然”。
    安徽省书协主席张良勋评价先生的书法:“朗朗萧散,筋骨刚烈,非有才学之人不可为之。”原中国书协副主席刘艺则赞其隶书“有庄严相”,这可谓是对他人品、书品的最好褒奖。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扬州艺坛点将录]得意唐诗晋帖间.. 下一篇[扬州艺坛点将录]得意唐诗晋帖间..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