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扬州艺坛点将录]得意唐诗晋帖间——熊百之先生的诗书人生(二)
2014-09-11 16:05:17 来源: 作者:求之 【
导读:师友提携 山高水长 先生经常感叹,自己在书法上得窥堂奥太晚,不如乃兄任望。先生大哥熊任望四岁习书,上中学时,拜靖江书家盛逸白、朱立为师,少年成名,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河北大学执掌杏坛,是海内闻名的书法家,大教授。 而先生少时在靖江县中读书时,尽管很..

师友提携 山高水长

    先生经常感叹,自己在书法上得窥堂奥太晚,不如乃兄任望。先生大哥熊任望四岁习书,上中学时,拜靖江书家盛逸白、朱立为师,少年成名,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河北大学执掌杏坛,是海内闻名的书法家,大教授。
    而先生少时在靖江县中读书时,尽管很喜欢书法,但他考大学报的还是工科志愿,就读于扬州工学院。大学毕业后,先生念念不忘书法。那时,他把一本花九毛钱买来的王羲之字帖,看得弥足珍贵。他反复地按照上面的字临摹,终于,他楷书和行书有了一定的功底。


先生早年描摹的《汉印分韵》续集。

 

    先生书法人生的转折是在他认识当时扬州“书界三巨头”之一的桑愉后。文革中,扬州举办书法展,他用36开的纸写了几个字。宝松先生是治印大家,看了他的隶书,觉得这个小伙子很有前途,便把他介绍给隶书名家魏之祯。

    魏之祯(1916年~1992年)字诚生,号心饮。少时师从王东培、王伯沆等大学问家,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功底,诗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曾任省文史馆馆员、省书协理事、绿杨诗社副社长等职。
    先生在怀念文章中回忆魏师,“对学书者要求极严。一是注重人品;二是强调基本功,安身立命之帖须下十年、八年工夫;三是强调字外功,要多读书、学写诗。” 
    正是恩师的严苛,先生不浮躁,不趋时,沉下心来做学问,扎扎实实下苦功。文革期间,因买不到碑帖,他千方百计去打听、借阅。曾借到一本汉碑集字,竟花了几个月时间细心双钩,不时对临。他还将《汉印分韵》续集描摹一通,印面之字,毫无二致,注解小字微如芥子,真是神乎其技。那时,全国都没有书法组织,扬州文化馆成立了书法印章创作小组,小组成员均是扬州书印名家,唯有蒋永义、熊百之两位是小青年。一次书法展览中,先生的作品被放在第二幅,仅列孙龙父之后。
    “当代草圣”林散之为先生改名一直传为佳话。那是1980年夏,心饮翁第一次带先生到南京拜见散老。散老很喜欢这个对书法十分钻研的年轻人,便赐名“熊能”。
    先生闻之欣喜不已,此名与清代扬州学者阮元之名相似,去偏旁而意更深。回扬之后,魏老取《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之意,授其字为“百之”。 先生不肯贸然称能,故以字行。
    后来,先生又多次随魏师赴宁,面谒散老,求学问道。先生至今还保留与散老笔谈的手泽,有用笔之道、用墨之法,亦有书学理论的涉及。先生一直谨记在心,视为圭臬。
    我觉得,先生成名与他的勤奋固然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能够转益多师,用心领悟,而触类旁通。我曾为先生编发多篇他回忆师友的文章。除散老与魏之祯是先生的业师,还有孙龙父、何庵之、王板哉、李圣和、杨延祚诸先生,无不是扬州名宿。
    先生向章草***孙龙父请教:“我带着习作,忐忑不安地登门。先生的平易近人,打消了我的顾虑,而后的谆谆教诲,更使我如沐春风。他还有针对性地讲些如何选帖、临帖方面的知识。此时的我,如同刚到山路岔口,经人指点,终于选好一条坚实之路,可以缓缓地向上攀登。”
    杨延祚是扬州“书画隐士”,与先生有莫逆之交。有一次,杨延祚见先生所写隶书对联,来长信批评:认为“茂密方显,精劲不足”、“平正可许,当追险绝”,力劝他改弦易辙:“当兹壮年不失时机地进行大胆变化尝试,以软毫改硬毫,以《史晨》易《张迁》或其它汉碑,施长舍短,以求通会。”先生认为,他的隶书能变成今天这般模样,杨先生的这番话起到关键作用。
    自古“书画同源”,先生对王板哉的书法十分推重。他认为,“板老绘画成就得力于他的书***底与弹性线条。板老书法,从二王及李北海出,丰神秀骨,气格不凡。且能熟中有生,熟中有天趣,章法浑然一片,用水又非同一般,这些是纯书家所不可企及处。”
    先生评价何庵之的国画:“得雅健清逸之旨,布局简炼,出神入化”。又说,“这种有形处的骨格,与无形处的神韵交融在一起,便达高妙境界,清逸之气,扑人眉宇,令观者回味无穷。”
    我想,这些深切而独特的艺术感受,先生怎能不融入自己的书法?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扬州艺坛点将录]得意唐诗晋帖间.. 下一篇[扬州艺坛点将录]得意唐诗晋帖间..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