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热点评论]对招生虚假宣传要“顶真”
2014-09-12 14:33:27 来源: 作者: 【
导读:一个没有经过教育部门核准的专业,却成了扬州生活科技学校招生老师口中的“热门”专业,而且学费不菲。开学在即,有家长发现真相后,从外地赶来扬州为孩子办理退学手续。面对家长的质疑,学校招生办负责人终于承认孩子学习该专业五年后,没有大专文凭……如果学校更重视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孩子们的未来在哪里?

   
    一个没有经过教育部门核准的专业,却成了扬州生活科技学校招生老师口中的“热门”专业,而且学费不菲。开学在即,有家长发现真相后,从外地赶来扬州为孩子办理退学手续。面对家长的质疑,学校招生办负责人终于承认孩子学习该专业五年后,没有大专文凭……如果学校更重视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孩子们的未来在哪里?
   
    【声音】办学“市场化”的苦果
   
    文/高峰
   
    护理专业“三年拿中专文凭、五年拿大专文凭,包分配到三甲医院工作”……在如今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面前,这样的好事真的如天上掉馅饼,难怪许多学生家长趋之若鹜,奔着“热门”而来。然而,当这一切被证实都是学校虚构出来的“美好”时,家长傻了——孩子的未来还能托付给谁?
    所谓的“热门专业”,不过是学校招生和收取不菲学费的幌子而已。近年来,学校为了生源而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事已不在少数,学校正是看准了学生的问题和家长的期望,进行精准“营销”。其实,“拿文凭”、“包分配”的谎言并不高明,众所周知,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包分配”几乎不太可能,而急盼孩子成龙成凤的家长却偏偏相信这样的“包票”。家长对“热门专业”的追捧,表面看,一是因为学校的公信力,家长笃信出自招生老师之口的话理应不会有假,二是就业的困难让家长更期待“包分配”这样的好事会出现。而背后的实质却是,当专业俨然变身为商品,家长已然习惯了一种“市场化”的孩子求学之路。从幼儿园起,择校就已经开始,“不怕花不起钱,就怕上不了好学校”,为孩子家长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勒紧裤腰带。在这种“市场化”的思维下,即使“领导的孩子争着报名的专业”等明显带有市场营销特征的宣传语,也唤不起家长的警惕,他们甚至连查阅招生机构资质的事都没考虑,也没有去了解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历授予。
    早有人认为,办学“市场化”某种程度对教育是一种伤害。对家长来说,可能花费了很多不必要的巨额家庭支出,对学校来说,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可能会降低对社会效益的坚守。
    苦果已然酿下,那位从南通赶到扬州来的学生家长,虽然及时为女儿退了学,但其它学校大多已开学,自己十六岁的花季女儿将何去何从,重读还是就此走上社会?而这还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家长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没有让孩子去浪费三、五年时间,但这个专业中其他不明真相的孩子怎么办?苦读三、五年后,他们拿不到文凭,“包分配”也只是空口说的白话,谁来为他们的未来“买单”?
   
   
    【观察】对招生虚假宣传要“顶真”
   
    文/宗言
   
    遇到夸大宣传招生,孩子成功退学,看似圆满解决问题,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所学校在今年七月份就出现类似的情况,扬州生活科技学校宣称,该校将为上海铁路局南京乘务段定向委培高铁乘务员,然而,消息发布不久,上海铁路局就发布声明予以否认。笔者好奇的是,上海铁路局后来为自己***了吗?盗用自己的名义进行宣传,如果只是发布声明澄清事实,而没有通过法律手段***,会导致此类情况继续出现。
    对学生家长而言,校方因为招生工作中的误导,导致学生利益受损,校方也应为此承担责任。学生完全可以在退学的同时,向学校提出赔偿要求。虽说目前国家对此类***还没有相关赔偿标准,对双方责任也很难详细界定,但司法追究至少可以让相关学校有所忌惮。
    再说到监管。在询问该校涉嫌夸大宣传应该如何监管时,从市级到省级的教育部门,都表示不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那么请问,到底谁是监管部门?如果说一次的虚假宣传得逞还带有某种偶然性,那么一些学校多次成功以至食髓知味,管理者难逃监管不力甚至渎职之嫌,人大和纪检监察部门完全可以启动问责机制。
    要让欺骗性招生不再出现,社会各界都要有一种“顶真”的精神,让违规者不敢再犯,让其它同行引以为戒。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12345热线”调查]太平北路:大片.. 下一篇[新闻调查]拿不到文凭的“热门”..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