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特别报道] 扬州瘦西湖隧道9月19日正式通车
2014-09-19 09:32:52 来源: 作者: 【
导读:9月19日,瘦西湖隧道正式通车,扬州迈进立体交通时代。历时三年,作为扬州市建城史上单项投资最大的工程,扬州瘦西湖隧道对扬州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隧道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通车前,记者探访,掀开“千年古城第一隧”的神秘面纱。

“千年古城第一隧”扬州瘦西湖隧道9月19日正式通车——
                                      一隧贯东西 激活大扬州
    
    9月19日,瘦西湖隧道正式通车,扬州迈进立体交通时代。历时三年,作为扬州市建城史上单项投资最大的工程,扬州瘦西湖隧道对扬州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隧道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通车前,记者探访,掀开“千年古城第一隧”的神秘面纱。    
   
    探访“千年古城第一隧”
   
    瘦西湖隧道工程是我市建国以来最大的单体城建工程,也是扬州有史以来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建设项目,更是在扬州最重要的区位、最美丽的景区,进行的最复杂施工的工程,隧道全长3.6公里,主体段长1.2公里,总投资25.81亿元,被誉为“千年古城第一隧”。
    9月11日,记者探访瘦西湖隧道。整个隧道横穿扬州东西,分为两层,上下层各布置两条车道,上层由东向西行驶,下层由西向东行驶,共有6个出入口,其中东出入口与漕河路相接,西出入口则分为了两个匝道口,以八字形分别与扬子江路和杨柳青路相接,两边各设一对进出口。
    在杨柳青路与维扬路交叉口,远远就能看到隧道上方的砖雕牌匾,“瘦西湖隧道”几个大字端庄古朴,工人正在做最后精细的处理。两边的安全墙上,工人正在布置绿化,一盆盆绿色的常青藤点缀其中,和安全墙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隧道完工啦?啥时候通车啊?”不时有经过的市民向施工人员询问隧道建设情况。施工人员介绍,整个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正在做最后的设备调试、绿化布置和卫生打扫。
    进入瘦西湖隧道,记者注意到隧道口地上有两道深深的横沟。“横沟是用来拦截雨水的。”瘦西湖隧道指挥部工程部部长王承震介绍,隧道地形低洼,一旦遇到大雨,雨水会顺势往下流。为了防止积水,隧道设置了多重装置进行排水,能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
    隧道内,LED照明灯将整个隧道照射得十分透亮,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高清摄像头、号角扬声器以及LED显示屏。“白天驾驶员进入隧道时,如果内外亮度变化过大,视觉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王承震介绍,为让司机适应进出隧道光环境突变,在隧道进出口特地加装了黄光的高压钠灯,可以根据室外的光线,智能调节隧道出入口亮度。
    隧道内为3.5米宽的两车道设置,行驶在崭新的沥青路面上,平稳而舒适。在隧道出入口上下坡段及道路两侧,每隔一段距离还有白色凸起的“振荡线”,车子开上“振荡线”则有振荡感,提醒驾驶员不要“越线”,注意安全。隧道两旁是米黄色的装饰板,颜色柔和,看上去十分舒服。顶部是防火板,每隔五米就装有一个防火喷淋,当隧道内部的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自动启动。而每隔100米,就设有一组逃生通道,上下层隧道互通,一旦隧道内发生火灾、交通等意外事故,可以通过逃生通道及时疏散。在探访中,记者发现,隧道内网络、手机等信号尚未完全覆盖。王承震介绍,这几天正在做最后的设备调试,隧道正式通车后,整个隧道将实现无线网络信号、手机通讯信号及广播信号的全覆盖。
    隧道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既要建得好,更要管理好、运行好。在瘦西湖路东侧,一栋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建筑十分引人注目,整条隧道的“大脑”——管理中心就在里面。位于管理中心二楼的隧道中央控制室内,由20块60英寸的显示屏组成的液晶大屏监控着整个隧道的运行情况。“1.2公里长的主体隧道,高清摄像头实现监控无死角。”王承震伟介绍,除了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还负责搜集车辆通行、环境状况等数据,并系统分析,得出隧道的交通流、占有率等指标,隧道内若出现紧急状况,控制中心还会自动向值班人员报警,便于第一时间组织救援。
    据介绍,瘦西湖隧道通车后,每天的开放时间为6:00—23:00,隧道限高3.2米,禁止货车、危险品运输车辆、20座以上大客车、机动三轮车、残疾人车、摩托车、农用运输车、拖拉机、非机动车、行人通行。全线限速60公里/小时,扬子江北路隧道出入口弯道限速40公里/小时。隧道内禁止车辆变道、超速、倒车、停车等影响交通安全行为。一旦发生交通堵塞,交警部门将实行临时交通管制。
 
    隧道施工创下多项纪录
   
    瘦西湖隧道是国内第一座穿越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水下隧道。有人曾用“在针尖上跳芭蕾”比喻瘦西湖隧道工程的难度,稍有闪失,就会功败垂成。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芭蕾舞不但跳成了,而且跳出了高难度。为了保护文物和环境,施工方采用了盾构技术和单管双层方案,瘦西湖隧道盾构机直径达到了14.93米,这也使得隧道成为目前世界上盾构直径最大的单管双层隧道。
    “通常隧道工程是在一个管道中安排一层道路,这样不仅会加大工程施工量,也不经济、不节约。”施工单位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瘦西湖隧道项目指挥长戴洪伟介绍,所谓“单管双层隧道”,就是只掘进一个隧道,然后再在隧道内采用上下层结构,建造双层隧道。“瘦西湖隧道地处扬州市中心城区,又从瘦西湖景区和唐城、宋城等多个历史文物区下方穿越,如何采用科学可行的施工方法规避对地下文物的影响和破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戴宏伟告诉记者,经过权威专家多次论证和比选后认为,根据地下勘测及分析多年来文物出土状况判断,要想对地下文物不产生影响,在地面10米以下采用盾构法修建隧道为最佳方案,而“单管双层隧道”是最经济和影响最小的。 
    2011年8月21日,瘦西湖隧道正式开工。难题也迎面而来,瘦西湖隧道主体盾构段为全断面硬塑黏土地层,这种地质结构是盾构施工的世界级难题。2013年2月下旬,盾构机在艰难掘进了20米后,刀盘粘附增多、土仓及气泡仓内粘土堆积等一系列问题陆续暴露出来,导致每掘进2米需要循环超过36小时才能基本排出渣土。若按这个速度掘进,即便不出任何意外也要3年才能贯通。“紧要关头,我们的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改造,增加了冲刷设备,使泥土能够迅速从刀盘上脱离。”戴洪伟介绍,改造后的盾构机成功解决了全黏土层盾构泥水处理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保证了施工高效运转,还将本可废弃的泥土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成功解决世界性技术难题后,施工方采用了世界最大直径的泥水平衡盾构机,创造了平均每天4环8米,最高6环12米的盾构机掘进的世界“新速度”。由于在湖底建设隧道,为了防止渗水,瘦西湖隧道采用了厚度为60厘米的管片,每一块管片上都贴有防水条,保证水不渗透。
    “瘦西湖隧道,我们创新了19项施工新技术,其中有10项专利,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全国建筑业绿色示范工程’荣誉称号。”戴洪伟自豪地告诉记者,瘦西湖隧道是一个真正以科技为导向的工程项目,也是让他们引以为荣的项目。
      
     隧道盘活“大扬州”全局
   
    有人说,“大扬州”是一盘棋,瘦西湖隧道则是盘活全局的一颗重要棋子。
    9月19日,瘦西湖隧道正式通车,这意味着扬州迈进立体交通时代。从开工到正式通车,不过1000多个日夜。然而,是否开建瘦西湖隧道的争论却长达10多年。
    随着区划调整,江都成为市区,城区格局从“双黄蛋”演绎为“川”字形,“一体两翼”城市框架迫切需要拉开。然而,长期以来,古城东西向的主干道只有一条稍微开阔的文昌路,瘦西湖景区成了扬州北部东西交通的一个瓶颈。
    “景区加老城区,不太适宜在地面上做太多拓宽道路的工作,瘦西湖是国家级景区,也不可能在里面修建城市道路,但客观上,又迫切需要一个东西方向的通道来解决北部地区东西方面的联系。”扬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刘雨平介绍,建设瘦西湖隧道,是缓解老城北部交通压力的最佳选择。
    开城先开路。经过多方论证和方案的比选,最终确定的方案位于宋夹城南侧,瘦西湖传统核心区的北侧,从地面上来说,工程避开了古城里面的重要遗址、遗存。根据方案,隧道在地下10米左右施工,这同样不会影响到文物遗址。
    “瘦西湖隧道设计时速60公里,按理论推算,通过隧道时间仅需四五分钟,据此测算,瘦西湖隧道可分流文昌路1/3车流。”刘雨平介绍,通车后的瘦西湖隧道将构筑一条贯穿城市东西的交通动脉,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太好了,以后上班再也不用从景区里面绕了!”市民贾贾先生家住鸿福家园,工作单位位于维扬路,瘦西湖景区是其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每逢旅游旺季,景区交通拥挤,上下班实在是不方便。”贾先生开心地告诉记者,隧道通车后,他可以通过隧道直接进入维扬路,十分方便。
    “隧道通车,不仅可以缓解文昌路与四望亭路的交通压力,同时,在旅游高峰期,还可以缓解平山堂路、长春路的交通压力。”市交警四大队一中队中队长潘展认为,瘦西湖隧道将有利于缓解旅游高峰的拥堵,提升扬州城市形象,促进扬州旅游发展。
    事实上,瘦西湖隧道不仅打通了东西交通瓶颈,拓展了交通空间,也拓展了扬州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刘雨平介绍,将来,江都市民沿着新修的万福路,通过瘦西湖隧道,可以很快到达扬子江北路。从江都城区到扬州主城区西部,仅需30分钟,与通过文昌路相比,时间节省一小半,甚至更多。30分钟交通圈,江都将真正融入主城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城化生活。
    时间拉近距离,也放大经济发展效应。
隧道上面是瘦西湖,往西是蜀冈西峰,往南是虹桥坊,往东则是古城、古运河及大扬州的生态中心“七河八岛”。瘦西湖隧道将众多景点串联在一起,必将形成集聚效应。而2500年的古城,也将因为瘦西湖隧道,更具“大扬州”风范。 
 
[花絮]:瘦西湖隧道建设背后的故事
    
    仅仅三年的时间,瘦西湖隧道顺利完工通车,在这项惠民工程顺利实施的背后,是市民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和支持,更是隧道建设者们三年如一日的坚守。
   
    舍小家为大家
   
    隧道即将通车,双桥街道石桥社区居民刘长年格外激动。从隧道动工、贯通,到完工、通车,刘长年期盼已久。
    瘦西湖隧道扬子江北路出入口东北侧,是刘长年等90户村民原先的居住地——双桥街道卜桥社区薛庄。“祖祖辈辈一直都生活在这里,居住最久的大概有两、三百的历史。”刘长年介绍,因为紧挨着扬子江北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房出租,每年光房租收入就有2-6万元不等。
    2012年2月,因为隧道施工,整个薛庄面临动迁。作为党员,70岁的刘长年率先签下***协议,并动员其他村民完成***。“瘦西湖隧道是关系到扬州交通的市政工程,是政府‘自掏腰包’为我们老百姓办的实事,不能因为小家的利益影响大家的利益。”2个月不到的时间,90户村民的***协议就全部签完,没发生一次集访、没出现一个“钉子户”,保障了隧道建设的如期推进。
    村庄没了,但村民们并未走远。***后,村民们大多住在“扬州天下”小区,紧靠着瘦西湖隧道,几乎每天都有村民向施工人员打听隧道的建设情况,盼望着隧道早日通车。
    “瘦西湖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从未出现过停工、阻工的情况。逢年过节,社区大妈们还给我们送来包子和慰问演出。”提起扬州市民,瘦西湖隧道综合办公室主任刘巍连连竖起大拇指,直夸“扬州人民素质高”。
   
   
    三年如一日的坚守
   
    30岁的吴玉礼是瘦西湖隧道盾构工区设备物资部部长,负责盾构机设备的维修保养。因为工期紧,他和爱人的婚期是一推再推,双方父母甚至都为此红了脸。“再忙总能抽出个时间把婚结了吧?哪有像你这样天天推来推去的!”在双方父母的“声讨”下,结婚时间终于定下了。尴尬的是,好不容易敲定的婚期却正好赶上盾构机始发,没法再推迟的婚期与艰巨的始发工作还是碰到了一起。
    回家前的晚上,吴玉礼一直盾构机上建仓到凌晨3点,早上跟爱人匆匆回到山东老家请完客,没作任何逗留就又回到了工地。“爱人将我送到工地,独自一人默默地回到了南京,扬州距南京仅仅1小时的车程,但我从没能专程去看过她。”每每提及此事,吴玉礼总是愧疚不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014年中秋节的晚上,瘦西湖隧道三工区的杨帅依旧在管理中心大楼加班,望着圆圆的月亮,他特别想念家里的女儿。2013年8月,女儿查出双侧小肠疝气,必须手术治疗。然而,因为工期紧,工地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办,杨帅和孩子仅仅相处了2天,便又赶回来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杨帅长年在外地施工,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女儿一晃已经4岁了,但从出生到现在,我陪伴她的时间加起来都没有三个月。”杨帅十分内疚,总觉得“亏欠家庭的太多了。”
    事实上,吴玉礼和杨帅是瘦西湖隧道所有建设者的缩影。炎炎夏日,隧道内温度高达六、七十度,他们赤膊上阵,汗流浃背;冽冽寒冬,他们无惧雨雪,依旧奋战。他们三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隧道也承载着他们的奉献与汗水、希望与牵挂,隧道通车,让我们一起向隧道建设者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调查]广陵部分社区卫生服务.. 下一篇[12345热线”调查]四望亭路:夜市..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