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会客厅]侃爷萨苏
2014-12-12 11:33:05 来源: 作者: 【
导读:萨苏,本名弓云,作家、工程师。曾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并出版《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京味九侃》、《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与“鬼”为邻》等书。12月6日,萨苏作客扬州讲坛,主讲“自强之梦,世纪探索——追求甲午战争真相”。

萨苏在接受采访


我到底是干嘛的?
 
    萨苏的名片很特别,名字前边只有四个字“您的朋友”,仿佛这就是他的头衔,他的终身志业,旁边是他的漫画像,重点突出了他的大鼻子、大嘴巴,出自他的书《京味九侃》封面。
 
    萨苏就是这么一位让人心生亲切的北京侃爷。
 
    北京侃爷什么样呢?你给起个头,他就能一直讲下去;你不起头也行,他自己可以起。讲话不带嗑巴,但也不以语速快见长,而是该快则快,该慢时,自然就慢。声音不大,但音色醇正悦耳,侃至酣处,自己也笑。讲话时习惯性地不时发问,激发你的好奇心。话语中各种拟声词丰富,什么嘣、唰、咣、嚓……以及各种写不出来的拟声词,时而重叠,时而组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总之一句话,一切以引人入胜为鹄的。
 
    萨苏的侃,还有一种特点。从一个话题开始,枝枝叶叶讲一大圈,连听者都浑然忘了身在何处的时候,他又绕回到最初的主题上了。说到这儿拿眼看着你,心里大约是有点得意的。
 
    得意是有道理的,这种本事,不是人人都有。仿佛文章高手,一下笔,一破题,就离题万里,索性信马由缰,反正处处风景皆好,最后又给圆回来,这是不是本事?何况文章可以伏案作,讲话只能即兴。这种人操弄起文字来,挣个“文坛外高手”的名号,还不跟玩似的?
 
    对。玩。萨苏就让你感觉他是个一直在玩的人,所以他有趣。
 
    要说本行,萨苏是工程师,做IT的。这“手艺”是家传的,得自“萨爹”——萨苏在自己的文字里这么称呼他父亲。说起来有点得天独厚的意思,早在1979年,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时候,萨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了。10年之后,萨苏读了大学,开始跟父亲学起了数据库。印象里第一个成功的作品,是用BASIC语言编了个程序,用电脑奏出莫扎特的音乐。这让他得意:这玩意有创造性。因为难,才好玩。从此就喜欢上这行了。
 
    大学里头,萨苏读的是文科。这是因为母亲那边的亲长,皆以文史见长,受此熏染,他也爱读文史,大学上的是北师大图书馆系。谁知一学IT,让他的身份有点纠结了。现在的萨苏,既是工程师,又是作家,在家里,又是职业爸爸,弄得他自己都忍不住发问,“你说我是干什么的?”巴不得走在街头有个算命的找上门来,主动给算一卦,到底算是干嘛的?不过,这话也未必靠谱,这几样角色,恐怕没有想丢掉的。尤其是职业爸爸这活计,更是宝贝着呢。
 
    萨苏的粉丝都知道,他有个可爱的混血女儿。小姑娘挺伶俐可爱,一见面你问她,你是说中文更好还是说日文更好呀?她眨眨眼睛,认真想一会儿告诉你,说中文更好。一点儿不怯。到了拍照的时候,更是主动拉着爸爸的手跟爸爸摆起POSE。一看就知道,跟爸爸亲得不行。妈妈犹豫要不要拍照时,她又蹦蹦跳跳地拉着妈妈来合影。

 

萨苏的妻子来自日本,当年没有举行婚礼。婚后5年,萨苏去日本工作,去了那里,看到日本传统婚礼(有很多礼仪来自中国),他才知道自己欠了妻子什么

 
写作从受骗开始
 
    开始写作,算是偶然。当时萨苏在日本工作,因为做的是国际项目,很多时候就得等着,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干嘛呢?就写东西吧。一开始纯属写着玩,打发时间,有一天,收到一封邮件,说有一个论坛开张,请他参加。萨苏说他可能没时间。接着对方又修书一封,言词恳切,把他打动了。信里这么写的,说我们人在国外,我们这代人都在讲中文,但是我们的孩子还能不能讲中文呢?能不能继续亲近中国文化呢?你得有好的东西,让他喜欢,觉得中国文化是好的才行。萨苏心想,哎呀,说得太好了,就回信说,我保证每天给你们写一篇文章。就这样,萨苏开始坚持写作。这是2002年的事。
 
    两年之后,萨苏偶然知道,对方把那封信发给了好几百人。“受骗了,”萨苏笑,“但是呢,这种受骗的感觉很好。”
 
    萨苏的父亲是中科院数学所的干部。因为这个机缘,萨苏从小就接触到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在他眼里,这些科学家不是刻板无趣的,而是充满着各种趣事。套句话说,生活中并不缺少趣味,而萨苏就有这么一双发现趣味的眼睛。这些记忆汇集到他笔下,就成了《科学院大院的故事》,不单读者爱看,而且还挂到了中科院的官方网站上。
 
    但是对于萨苏写作这件事,萨苏的父亲极不同意,父亲希望他好好做一名工程师,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有益人类的东西——在他父亲的观念里,写作不算。而萨苏呢,在日本拿了通用亚洲区最佳员工的荣誉之后,告诉父亲,意思是说,你看,我既能写作,也能做一个不错的工程师。结果父亲说,你要是不写作的话,你工程师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把萨苏郁闷的。想想也是,父亲的同事都是陈景润、杨乐、张广厚这样的大家,他自然能这么想。直到去世之前几年,父亲才认真读了萨苏的作品,读完之后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但父亲去世之后,我反而放不下IT这行了。”萨苏说。
 

萨苏在扬州讲坛上介绍自己当年的“伤情”


扬州是个生活的城市
 
    大学毕业之后,萨苏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保利大厦做侍应生,站在门口给人拉门。按说不应该如此。当年大学毕业,是包分配的。要在今天,包分配这种事要让很多人求之不得。但人就是这样,有什么不稀罕什么,当年很多人心里都不乐意,凭什么要给我分配工作?我自己找去。
 
    萨苏就是这么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当时保利大厦是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他心想这名字一听就很高大上,去吧。结果刚去,它就被卖掉了。这帮新员工,就被分到各部门了。萨苏就被分到门口,给人拉门。提起这事,萨苏高兴得很:“你想,戴上那种帽子,穿上那身衣服,站在那儿给人拉门儿,这是一种很有礼仪感觉的事情。”尤其是,借着这个机会,能够好好的观察一下人生。“因为你是拉门的,所以很多人潜意识里不把你当成一个人,而是当成一个部件,”说到这儿,萨苏自己也笑,“所以不管是说话、谈事,还是打情骂俏,都不会回避你,所以你就能看到很多真实的人生。”
 
    直到现在,萨苏仍保持了一个看似奇怪的习惯。写作要么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要么是人餐厅、电车这种人声鼎沸的地方。“这是人呐,人是很可爱的。”
 
    在萨苏笔下,人本身,永远是最可爱,最有魅力的。在“自强之梦——追寻甲午战争真相”的讲座中,他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胸襟开阔、积极奋发的人物形像,上至慈禧、下至不知名的农夫,其间还穿插了一个曾任丁汝昌参谋的中国水兵与一位英国纽卡斯尔小姐之间无疾而终却又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这些形像共同构成了1860—1880年间中国人开明、积极的群像。
 
    因为爱人,不能不爱扬州。虽然第一次来到扬州,虽然只是匆匆一瞥,但萨苏对扬州有自己独到的感受。他觉得扬州和很多城市都不一样,代表了我们记忆中的一些地方,同时也代表着我们未来所期待的一些地方。“这是一个生活的城市,这是一个活着的城市,这不是一个在奔的城市。”萨苏说,“我不知道是因为她故意的保留了这些东西,还是她已经超越了那个发展的时代,反正是它让我感觉到是一个让我很向往的地方,可以生活在这儿,过人的日子。”
 

本报记者/刘晨薇 高笑天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故事]“失踪”的女友 下一篇[新闻调查]牛肉,能吃得放心吗?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