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评论]救助,必须深入骨髓
2014-12-31 15:48:39 来源: 作者: 【
导读:12月21日清晨,南京街头,47岁的流浪打工者——安徽人老崔,被发现在雨花西路的一个绿色防雨篷前,肢体冰凉,没了呼吸,他盖着薄薄的军绿色被子,脸上盖着浅黄色毛巾,旁边一个不锈钢大碗、一个棕色水杯、一个红色的袋子和一辆小型的手推行李车,应是他全部“家当”。

【观察】救助,必须深入骨髓
   
    文/已蝶
   
    12月21日清晨,南京街头,47岁的流浪打工者——安徽人老崔,被发现在雨花西路的一个绿色防雨篷前,肢体冰凉,没了呼吸,他盖着薄薄的军绿色被子,脸上盖着浅黄色毛巾,旁边一个不锈钢大碗、一个棕色水杯、一个红色的袋子和一辆小型的手推行李车,应是他全部“家当”。
    这个消息让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叹息又无奈。叹息,一个生命,正当壮年,戛然而止,无奈,因为悲剧本可以避免,我堂堂天朝,每个城市都设有流浪救助站,救助站的工作从未曾停止,每到隆冬恶劣天气,更是有民政、公安等部门积极主动地在夜间展开街头巡查,到地铁站、桥洞下劝说那些露宿街头的民工们进站避寒。
    “外面冷,到救助站避避寒吧!”是工作人员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但常常是救助人员只要棉被、方便面、热水等物资,坚决不进站,不是因为救助站设施不好,而却是因为救助站只救得一晚一个人,却救不了一家一辈子。
    流浪人员有一部分是职业乞讨者,认为去救助站浪费了“赚钱”时间,大部分是出来挣钱养家的,认为救助站离市区太远,如果去救助站休息,次日不能及早赶回市区劳力市场,会错过早晨用工高峰,便空等一天。也有一些人对救助站有抗拒心理,觉得进去就是被“关”起来,甚至会被遣回原藉,因而宁死不从。
    救助只能解燃眉之急,生存却是更深层的需求。城市离不开零散自由工种,然而自由工种与雇主需求间却存在严重的信息沟通障碍,虽然有劳力市场,也几乎完全疏放无序。零散自由工的文化水平与知识层次也限制了他们借用现代信息渠道,盲目进城无头绪碰运气的结果当然是消耗大所得少。因此,搭建简洁明了的零散用工平台,有序化打工,才是深入骨髓的救助。
    再往深了说,为什么这些流浪汉要离乡背井?仍然是各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某些经济落后地区,应当在如何搞活当地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生产积极性与创业能力上下功夫,让他们乐居当地,乐享天伦,才是最高层次的救助。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真正的“中国梦”,应该让每一个辛勤劳动者都能拥有幸福人生。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法制故事]微信红颜劫 下一篇[评论]琼瑶胜诉是知识产权保护的..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