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聚焦两会]让市民“菜篮子”更丰富
2015-01-10 12:21:36 来源: 作者: 【
导读:“菜篮子”是事关民生的大事,人大代表多件议案、建议关注市民“菜篮子”


        
   
    建议一:提升本地蔬菜的市场占有率  
   
    记者探访:“本地产的新鲜蔬菜上网就能买,不仅价格便宜,还能送菜上门。”家住京华城的刘女士谈到“菜篮子”工程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越来越方便”。刘女士介绍,至从小区去年开设“惠生活”社区服务点,她已经习惯在网上选菜、社区服务站取菜。“以前需要跑菜场,现在在家点点鼠标就能买到了,不仅品种丰富,蔬菜还有详细的‘身份信息’供查询,让人吃得放心。”
    记者在京华城、山河园等小区看到,市民通过“惠生活”社区服务点,一大早就能拿到前一天网上预订的本地“无公害”蔬菜,蔬菜生产基地也因此实现了“直供”市民餐桌,供应的蔬菜品种达几百种。在莱茵苑小区,“宏信龙生活馆”也以同样的模式向市民直供江都吴桥、小纪等基地产的蔬菜。“本地产的蔬菜新鲜,吃得放心。” 莱茵苑小区的李大妈表示,以往要到农贸市场里找“本地菜”,现在买菜的渠道更多了。“网上卖菜平台拓宽了本地菜的销售渠道。”沙头镇的菜农孙先生表示,现在卖菜不去农贸市场也很方便。
   
    代表建议:“推进蔬菜基地与市民餐桌对接。”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傅强建议,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发展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高峰等代表也建议,更多地设置社区便民服务点。“我市实施‘菜篮子’工程几年来,本地蔬菜的产量大幅度增加,如何让本地蔬菜更方便地走上市民的餐桌,是亟需解决的‘难题’。”高峰表示,加大本地蔬菜市场占有率,也是保证蔬菜基地良性发展的基础。
   
    部门行动:“搭建‘惠生活’、‘宏信龙生活馆’、‘门口街’等电子商务配送体系,为群众买菜提供了更为便捷可靠的途径。”作为“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建议主办单位的经办人,市农委蔬菜处处长陈志明表示,围绕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我市去年还开通“菜篮子”产品配送车辆进城绿色通道,实施了蔬菜直通车进社区、基地蔬菜进超市、学校等项目,工商部门出台了相应的建设管理规范,在农贸市场设立免收摊位费的自产自销区域。同时,我市去年还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和流通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保障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建设、蔬菜种植基地与农贸市场对接等举措的实施。
   
    期待:“目前蔬菜配送行业的市场竞争还‘不充分’。”沙头镇的菜农孙先生表示,蔬菜等农产品配送属于微利行业,政府应当扶持配送企业良性发展。傅强也认为,蔬菜配送企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该明确专门的部门,扶持和规范配送企业的行为,否则电子商务平台等创新举措很难持续健康发展。
   
    建议二:质量安全监管向产地延伸
   
    记者探访:“打开电脑,启动测定仪,码齐试管、配试剂……”通过市农委的智能监管平台,远在几十公里外的蔬菜抽检化验过程一目了然。2014年开始,分布在乡镇以及蔬菜生产基地的32个农产品检测点装上了视频监控,检测点的工作开始接受24小时不间断的巡视。
    “检测结果‘合格’,这批蔬菜可以输出。”江都区丁伙镇农产品质监站站长张建华负责当地蔬菜基地的农产品质量抽检,借助智能化的检测仪器严格把关“农药残留”等指标,检测结果数据同步上传到市农委的监控平台,张建华觉得现在“要求更严了”,不敢掉以轻心。“蔬菜上市前不仅自己检测,农业部门也会抽检,加入质量追溯体系的蔬菜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市民能查询到生产、检测等环节的详细记录。”江都宏信龙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监管部门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为保证基地蔬菜的质量安全,他们对使用农药等“投入品”非常谨慎,规范操作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代表建议:“安全监管应该向产地延伸,解决产地监管薄弱,信息不通畅等问题,力争2至3时间将问题解决好,使安全隐患消灭在源头。”阚成法等人大代表调研发现,以往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由于追求产量、技术缺乏等因素,存在违规使用以及不正确使用“投入品”等问题,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部门行动:经办“质量安全监管向产地延伸”议案的市农委监督处处长成强表示,“已经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为主导,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为骨干,乡镇及企业快检室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现了市场检测室基本全覆盖。”对于质量安全监管如何进一步向产地延伸,成强表示,“今年将再新增30个点,实现乡镇监管站、重点农业示范园区和生猪屠宰场检测监控全覆盖。”
   
    期待:“产地质量安全监管还存在难题。”成强表示,一些小规模种植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意识不强,往往不检测就进入市场,由于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对一些农产品进入市场还没有设立“门槛”。“期待通过建立农产品包装标识、准出制度,强化与市场准入衔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监管全覆盖。”
   
    建议三:解决蔬菜基地发展“瓶颈”
   
    记者探访:“新建2000亩蔬菜生产基地的计划已经完成。”市农委蔬菜处处长陈志明介绍,按照2014年市区“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沙头、小纪、吴桥等3个乡镇通过建设新菜地和改造老菜地,完成了2014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任务。记者在沙头万亩蔬菜园区看到,分垄成排的拱形钢骨架大棚一致排开,尉为壮观。蔬菜大棚内温暖如春,鲜嫩的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我市2010年开始实施“1161菜篮子”工程,围绕城区100万人口、每人每天1斤蔬菜、蔬菜本地自给率达60%和新增蔬菜基地面积1万亩以上的目标,让百姓吃上放心菜、平价菜。目前,城区蔬菜自给率已经达到50%左右,全市有千亩以上的蔬菜园区10多家。按照2013年编制的规划,到2017年,我市将建成6.85万亩“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
   
    代表建议:“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农业主管部门应协同设施农业的主体单位,对园区进行业务指导”、“激励各类蔬菜基地培训产业技术员、重点培养市场经纪人,提高品种选择、技术服务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赵元明等人大代表提出了多个建议,他们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发展蔬菜园区带有“盲目性”,缺少长远规划,技术人员、市场经纪人等人才也非常紧缺,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菜篮子”工程发展的“瓶颈”。
   
    部门行动:“‘菜篮子’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园区建设也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市农委蔬菜处处长陈志明表示,围绕存在的问题,农业主管部门将加强对蔬菜园区的指导管理,对全市园区从产业、技术、市场、功能和主体等方面进行准确定位,搞好各种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以及信息服务。“2014年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形式,培训了50万人次。”
   
    期待:“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解决‘菜篮子’工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赵元明表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部门协作,单靠农业主管部门很难,需要专门的机构统筹协调解决。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调查] 高邮湖生态危机扫描 下一篇[聚焦两会]委员提案推动全民健身..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