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聚焦两会]保障房建设“大提速”
2015-01-16 09:18:40 来源: 作者: 【
导读:安置房品质关系到动迁群众的幸福。”人大代表阚成法建议,提升安置房的品质,注重完善道路、绿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公用设配套设施建设。

改善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一直是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也倍受人大代表的关注——
           
    保障房建设“大提速”   
   
   
    镜头一:准安置户喜看新房
   
    “绿地率达49%,环境太好了,一点不输给高档商品房小区,能住在这里真幸福!”1月10日,家住工人新村的孙先生在城南“杉湾花园”小区的保障房工地边走边赞,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已经开始铺路、栽种绿化,不会过太久就能摇号‘配租’了。”孙先生表示,几个月前申请了公共租赁住房,现在亲眼目睹小区建得如此气派,非常期待“配租”时能“摇”到好一点的楼层。“只要交纳每平方米5元的月租金,一家三口就能住上两室一厅。” 孙先生介绍,他们祖孙三代五口人,挤在工人新村小区60平米的老房子里,每个月1000多元的收入无力再到市场上租房子,更谈不上买房。“有了政府安排的公租房,一家人的‘安居梦’就能实现了。”
    “杉湾花园”小区是我市南区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安置区,用于安置***居民、市区住房困难户、危房户等住房困难家庭。“杉湾花园五期北区和六期工程已经进入扫尾阶段,预计春节前后可以交付。” 市保障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杉湾花园五期北区和六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可以安置2000多户。
   
    镜头二:老职工住房有了“质的飞跃”
   
    “‘小日子’真‘逸当’,喝喝茶、下下棋,晒晒太阳。”1月11日午后,52岁的顾九干坐在“佳家花园”小区中心花园的凉亭里,与棋友悠闲地享受着周末的午后时光,以前顾九干一家‘蜗居’在二、三十个平方米的简易‘坯子房’里,住房问题成了一家人的心病。2011年,友谊路边的原扬州服装厂宿舍区迎来了‘危房改造’,一家人只花了几万块就住上了敞亮的‘花园洋房’”,“以前每到雨天就发愁,家里到处漏雨,厕所也是公用的。现在再也不用愁阴雨天了,厨卫都是独立的,既干净又宽敞。”
    “佳家花园”小区是我市北区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安置区,采取以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安置房为主、少量商品房为辅的复合开发模式。目前,该小区已经交付约90万平方米、9000多套住房。“我们还住在原来的地方,但生活环境大有改善,生活品质提高了不少。”安置在佳家花园一期的原三星村***户李先生表示,“城中村”改造不仅给了他们“市民”的身份,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代表建议推动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保障房工程一直倍受人大代表的关注。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委就曾建议,进一步优化住房保障方式,从以实物保障为主、货币补贴为辅的保障模式,向以货币补贴为主、实物保障为辅的保障模式转变,形成更加公平、更显合理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鼓励安置户选择货币补贴,同时为安置户们提供更多的安置选择,提高安置的品质。”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中心夏副主任表示,有些安置户可以拿着货币补贴去买商品房,有些安置户可以选择政府统建或收储来的安置房,安置户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夏副主任介绍, 2013年开始在市区实施社会化收储政策,缩减了安置户们“腾仓”的时间,安置户能很快搬进新居。“不同小区的房源供选择,我们可以兼顾原来的生活圈子、周边配套等因素选择新住处,更加人性化了。”“佳家花园”小区的安置户于先生表示。
    事实上,为了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住房梦”,我市还逐年拓展住房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以市区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的“月收入”这一重要“指标”为例,2014年公租房的指标放宽至1900元,2013年为1800元,2012年为1600元,实现了“多连升”,经济适用房的这一指标也同期放宽。
    “‘十二五’期间,市区新增保障性住房236万平方米,安置面积是‘十一五’期间的4.2倍。”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构建了以实物配租、租赁补贴保障“低保”、“特困”家庭和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经济适用住房实物供应、政策性购房补贴和“夹心层”租赁补贴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体系框架。
   
    让城市更“宜居”
   
    
    “安置房品质关系到动迁群众的幸福。”人大代表阚成法建议,提升安置房的品质,注重完善道路、绿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公用设配套设施建设。   
    市规划局统计显示,2011年至2014年7月,市区建设的商品房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安置房面积约560万平方米。“市区近几年新建的住宅中,安置房占了约1/3,安置房的品质直接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市规划局用地规划管理处高处长表示。
    “建议最大限度把安置房建设放在县市区平台上;明确监管责任,杜绝监管盲区;建立完善规范的综合验收制度。”阚成法等人大代表调研发现,目前的安置房多在乡镇平台建设,规划设计方面,安置房小区视觉效果普遍较差,有的安置房户型设计缺失,有的安置房功能配套不完善;质量监管方面,有的安置小区申报、审批环节缺失,质量监管不严等问题比较突出,交付使用的综合验收体系没有建立,后续管理隐患也不容忽视。“安置房的品质品位多数低于商品房,乡镇平台建设的安置房的品质品位低于县市区平台建设的,城市周边建设的低于靠近城市中心建设的。”
    记者获悉,市规划局于2014年对全市以及南京、上海等城市的保障房进行了摸底调研,调研发现目前的***安置小区较前些年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对照现在的城市建设要求,在建筑外部形象、户型设计、施工水平、周边配套设施、后期物业管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项以“不增加成本如何提升安置房品质”为题的调研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安置区周边配套设施的先行建设,改善安置区周边道路交通,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亦可与商品房选址共同考虑,以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和吸引力;通过设计优化成本,提升***安置区内在品质,注重人性化设计理念,优化户型设计,加强小区绿化、配建健身设施,提高***安置区外部形象,细化建筑整体效果。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聚焦两会] “清水活水”惠民生 下一篇[特别报道]“智慧扬州”提升城市..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