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新闻调查]如何让镇村公交叫好更叫座?
2015-01-30 11:12:38 来源: 作者: 【
导读:镇村公交连起了村与村、村与镇,打通了农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然而,村镇公交的上座率却很低。

    
     惠民公交遭吐槽 
   
    “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公交车还没有影子,眼看天就要黑了。”家住江都区邵伯镇戚墅村的朱老汉一边拎着大包小包年货,一边焦急地向远处张望。他告诉记者,邵伯镇至戚墅村的镇村公交班线,本来觉得公交到了家门口挺方便的,但因为时常误点,现在坐公交出行的村民越来越少。
    记者在江都、邗江、仪征等地调查发现,村民普遍反映镇村公交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方便,上座率也不高。“走村串巷的太慢了,还不如骑电动车快呢!”江都区吴桥镇的王先生告诉记者,镇村公交车之所以不受待见,主要因为其发车间隔时间太长。“有时遇到刮风下雨,想坐车送孩子上学,但就是等不到车。”仪征新集镇的林女士不满地向记者表示,“再这样等下去,以后还是坐‘马自达’稳当些。” 仪征市民张先生提出质疑,现在的镇村公交实在有点浪费,“几乎是空来空去,政府部门为民办好事,也要考虑实际情况。”
    “每天跑9个来回,只有头两趟人多点。”1月22日,记者在邗江汊河镇公交停车场,登上一辆开往徐集村的公交车,驾驶员毛师傅告诉记者,这趟车自从开通后上座率就一直不高。一般情况下,第一车是上学的孩子,全是优惠卡;第二车是老人,全是免费卡。真正跑下来,一天最多只能收到20元左右,远远不够一天的油钱。当天,仪征新集镇镇村公交司机夏师傅告诉记者,一上午跑了两个两回,一共才4名乘客。“经常一趟车发出去,一个乘客都没有。”夏师傅有些心疼地告诉记者,就算“赶集”,一天最多也才拉了二三十个乘客。
    “因为乡村道路狭窄,乘客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孩子,所以开车格外费神。”司机毛师傅告诉记者,农村道路基本都是3.5米宽,车宽2.6米左右,有些转弯的地方虽然经过拓宽改造,但是整体还是偏窄,对面来辆小轿车就无***车。“走走停停是造成车辆无法准点的主要原因。”
   
    发展遭遇“瓶颈”
   
    2011年8月,我省出台《镇村公交发展实施办法》,提出了“村村通公交”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截止到2014年12月底,我市共开通42个乡镇,开通线路100条,投放客车109 辆,镇村公交覆盖率达68.9%。根据我市《镇村公交发展规划》要求,2018年,全市100%乡镇将开通镇村公交。今年我市将新增4个乡镇开通镇村公交。
    长期以来,农村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制约农民出行的最大瓶颈。镇村公交的开通,方便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出行,降低了出行成本,提高了出行安全,但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瓶颈”。   
    “镇村公交沟通了行政村与乡镇的交通,是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一定要开得起、留得住、发展好。”在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李萍这样建议,委员们调查发现“村村通公交”通车时间较短、班次间隔时间较长、每站间隔距离长等原因,造成了交通客运市场出现极大的运力真空,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盛行。
    我市交通部门的调查显示,镇村公交线路客流量存在冷热不均,广陵区杭集镇免费公交301路日均508人、302路日均202人;江都区小纪镇306路日均206人;邗江区公道镇333路40座大公交日均131人。而我市高邮三垛301、302路;江都郭村镇301、302;仪征新集镇305、306路日均客流量只有10余人;菱塘303、304路、方巷镇312、316路日均客流量不足10人,实载率太低。 
    “镇村公交的运营的确不如预期的那么好,陷入了恶性循环。”江都镇村公交公司黄河向记者坦言,他们也特别想能有更多的乘客乘车,但就是没人坐。
    目前,我市镇村公交的运营模式不尽相同,其中,邗江区、广陵区由扬州市公交集团公司按照城市公交模式运营,其余各县(市、区)由各地专业客运企业下属镇村公交公司公司化运营。据了解,广陵区杭集镇由于镇政府对票价亏损全额补贴,实行免票政策;高邮乡镇镇村公交票价为2元,我市其余乡镇票价均为1元,实行无人售票自动投币。
    为推动镇村公交发展,省、市交通运输部门均出台了“以奖代补”的鼓励政策,省交通部门一次性补助40万元/乡镇,市级补贴10-20万元/乡镇,各县(市、区)政府财政每年也有相应补贴。“省市两级政府的补贴只能解决购车和拓宽路面的资金,每辆镇村公交的年运营开销成本在15万元左右。”仪征市交通局运管所所长陈登山认为,随着镇村公交的开通,一辆车一年收益也没有1万块钱,企业亏损越来越重,一辆车一年得亏十几万。据了解,我市目前共有镇村公交109辆,按此推算,全市镇村公交一年亏损额达到1千多万元。   
      
    缘何“叫好不叫座”?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地方的镇村公交线路存在与农公班线重叠的现象。“很多原本是要乘坐镇村公交的乘客都被农公班线、城市公交带走了。”江都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镇村公交虽然有价格优势,但因为车次少、间隔时间长,根本无法与农公班线抗衡,因此难免出现“空放”的问题。江都市运管所副所长刘洪山也认同这一说法,他同时还表示,部分线路重叠无法避免,镇村公交“公车公营”,当地70%的农公班线属于承包性质,双方存在竞争关系。
    但该业内人士认为,问题出在线路的规划上,相关部门对线路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让镇村公交很好地“转起来”,导致了不少市民不得不选择价格高出五六倍的农公班线,以及价高数十倍的“***”。“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乘客,以及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
    “镇村公交在路线设计、时间设计等方面与实际有较大出入。”市人大代表王旭调查后分析认为,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上不够及时。他同时还认为,镇村公交的操作模式单一,大部分未引入市场机制。这就导致新的“吃大锅饭”现象,造成运营成本不断上升。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将村村通公交仅作为一项创建活动来抓,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过问少、调查少、措施少。  
   
    镇村公交如何开得更远?
   
    “不可否认,镇村公交的发展之初,因为缺乏经验,规划不够完善。”市运管处运管科王建认为,随着镇村公交建设的不断推进,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省交通部门刚开始要求每天必须最少运行6个班次,现在已经适当地减少了最少4个,这说明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镇村公交存在的一些不足。”王建认为,江都采取的城市公交向乡村延伸模式,虽然与镇村公交的现行运营模式存在差别,但在镇村公交普遍上座率不高的情况下,此举也不失为一种尝试。
    2014年初,仪征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公交为主,校车为辅”的镇村公交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做法,既解决了学生们上学的交通难题,也提高了镇村公交车的利用率。仪征运管所所长陈登山认为,将镇村公交与校车联姻后,确实也减少了企业的亏损。
    市人大代表王旭建议,镇村公交应打破传统的定员、定线、定班单一的班线经营方式,推行在核定区域内实行“一车多线”或“特色专线”的模式,严格按照时刻表准时准点,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出行需要;也可以通过镇政府购买公交服务的形式来运营,加密赶集车、早晚车、周末车、学生车的公交运行班次。可以以“公交校车”的特色服务为突破口,延伸“村村通公交”工程;通过政府牵头,教育、物价、公安等部门联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同时进行成本核算,政府按学生人数购买服务,进行补贴。
    “未来的公交网络将分为三级,首先是从行政村到镇客运站的一级网络,由镇村公交来运营;其次是沟通各乡镇客运站的二级网络,由农公班线来运营;最后是各镇开往市区的三级网络,由城市公交来运营。”市运管处运管科王建表示,目前市交通部门正在进行调研,根据群众的需求,合理布局、优化镇村公交线路,适当减开部分班线,同时对一些过于狭窄的村道进行扩建。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法制故事]东方超市关门风波 下一篇[12345热线调查]居住证权益如何保..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