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春节符号]纪录“春节符号”
2015-02-19 18:00:41 来源: 作者: 【
导读:进入腊月,过年的气息就已经在大街小巷弥漫开了,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人们心中有着特定的记忆。

   
      春节符号:“年味”
   
    整个腊月,扬州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别样的味道——“年味”,老城区里的“年味”更浓。
    2月7日,气温逐渐升高。“哎呀,老太婆,你慢点儿!”在老伴儿的“嘟囔”声中,粉妆巷里的周奶奶手举晾衣叉,踮着脚尖,把屋檐下晾着的咸鱼、咸肉一一取下。“咸肉晒好啦,收回去啦?”对门的邻居赵大爷打着招呼。“是哎,过年吃!”周奶奶小心翼翼地把一串串咸货搬进屋里。“天暖了,晒好的咸货要放在阴凉处或冰箱冷冻室里保存,不然容易变坏!”
    “老扬州”们说,年夜饭如果没有咸货,就不像过年。“过去,从各家晾晒的咸货数量,就能推断家境状况。”赵大爷打趣地告诉记者,“如果这家门前鸡鸭鱼肉齐全,一定是家境殷实;如果门前只晾晒一两个咸猪头,日子多半是窘迫不堪。”“我们都习惯了,不腌点咸货,就没有年味儿。”周奶奶告诉记者,每年一入冬,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串成线的萝卜块,压在大缸里的大汤菜,一排排的香肠、咸鱼和风鸡……屋檐下、阳台上,咸货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到了年三十,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飘出的咸肉、香肠的味道,肥厚绵长。
    俗话说:进入腊月二十门,家家户户忙年蒸。其实,从进入腊月起,扬州的年蒸就开始了,“年蒸”是扬州人不可或缺的又一道年味儿。“年蒸”的包子馅根据各自口味,自由搭配,有青菜馅儿、纯肉馅儿、豆沙馅儿、芝麻糖馅儿、萝卜丝馅儿、咸菜馅儿……
    “自己做的馅心,享受的不仅是美味,还有制作过程的乐趣。”农历腊月十八,鲁大爷和往年一样到小区的茶楼加工包子。“每个包子加工费约6、7毛钱,有的家庭一定就是几百个包子。”记者走访石塔、教场、四季园、美琪等农贸市场发现,包子铺年蒸代加工业务家家都排得满满的,“早上四五点就开始包包子,一直忙到晚上十来点才打烊。”一家年蒸代加工店的负责人薛梅告诉记者,这样的忙碌将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八、九。
    “年蒸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生活蒸蒸日上。”在不少扬州人眼里,只有自己亲手做的包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蒸”。“好喽,出锅了喽!”2月6日,家住月亮园的许阿姨家烟雾缭绕,热气腾腾。掀开刚出锅的小蒸笼,屋子里立刻弥漫着馒头的清香味。“包子店里是发酵粉发出来的馒头,口感不实在,我还是喜欢用碱发面做出来的包子。”许阿姨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果然一口咬下去,馒头要劲道许多。
   “过去,年蒸是一件隆重而且热闹的事儿。”回想起十多年前年蒸的场景,家住绿杨新苑的周晶兴奋起来。“一个大家庭聚在一起,或是左右邻居们搭伙,大家各自分工,做馅、和面、烧火,团团的蒸汽里全是忙碌的身影。孩子们也有任务,有的负责将馒头翻身凉透,有的负责在上面点红,一个点儿、两个点儿、梅花点儿,回头认这点儿就知道是什么馅儿。刚出锅的包子尤其好吃,两个下肚,即便饱了,还想再来一个……”
    随着城市的发展,周晶家原来的平房已经***,搬进了宽敞的楼房里,但小时候对年味的记忆一直印在心灵深处,年味里蘸裹着亲情,时间越久越是香浓。   
   
    春节符号:团圆
   
    有人说,“年”是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最温馨的符号,因为它意味着团圆。
    2月7日,腊月十九。半夜12点,姜素芹和姜华两个人驱车4000多公里,历时两天,终于从新疆回到了老家——江都二姜村。
    “嘀嘀!”小妹竖着的耳朵似乎听到楼下短促的两声汽车喇叭声响,咕噜噜从床上坐了起来,“是不是妈妈回来了?”“好像是有动静!”姐姐光着脚丫子就从床上跳下,朝着阳台奔去。借着灯光,两个熟悉的身影正从车上下来。“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欢呼声后,便是“噔噔噔”一连串下楼的脚步声。
    “哎呀,这两个小丫头都还没睡觉呢!”姜素芹一转身,跟两个女儿撞了个满怀,“快,快,把衣服穿好,都半夜了,怎么都没睡啊?”“等你们呢,说一定要等到爸爸妈妈回来才睡觉。”看着儿子、媳妇平安归来,一旁的婆婆笑眯眯地说道。
    “半年不见,两个小家伙又长高啦!”看着眼前蹦蹦跳跳的两个女儿,接连开了两天车的姜华一身的疲惫困乏立刻烟消云散。“看,爸爸妈妈给你带好东西了!”姜素芹打开塞得满满当当的后备箱,“这是你们最爱吃的葡萄干、大红枣、巴旦木……妈,这是我给你买的衣服……还有,这是给你们带的羊肉,新疆那边的羊肉最好吃了……”寒冷的冬夜里,姜素芹家灯火通明,热闹而温馨。
    “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才能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一家老少说说笑笑的,一年的辛苦就全忘了。”姜素芹和姜华在新疆从事汽车钣金加工,每年正月半左右就离乡,腊月过半才能回来。“我们是留守儿童!妈妈就知道通过物质补偿我们!”一旁的俩姐妹“埋怨”道。“这方面确实对孩子、老人有些愧疚,但我们也是为了能让家人生活得更好。”姜素芹告诉记者,在新疆工作虽然远,但每年的收入要高得多。
    二姜村素有“钣金之乡”、“建筑之乡”的称号,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外从事钣金、建筑行业。走进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院门口停着小汽车。 “这两年,村里的小洋楼越盖越好,车子也越买越上档次。不少村民还在城里买了房。”村会记姜根庆介绍,外出打工的村民收入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每到过年,挂有各个省份牌照的汽车填街塞巷,成为二姜村的一道风景。
    2月9日,阳光温暖,孔伟一家其乐融融地坐在院门口晒着太阳,边聊天边择菜。“家人在一起,才有过年的滋味。”今年28岁的孔伟在新疆从事汽修行业已经四五年了,“每年正月出去,就开始想家,想念父母、想念老婆孩子。”去年年初出去时,孔伟的二女儿才刚出生,年底回来时,已经开始蹒跚学步了。
    孔伟家的院门上描金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树雄心振兴家业”,下联是“立大志开创未来”,横批是“大展宏图”。“村里发展得好的比比皆是,身家几百万的、几千万的、过亿的都有……”尽管渴望团聚,但孔伟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必须要出去打拼一番。“新疆那边很少有做家纺的。”过了年,孔伟打算到南通的家纺市场看一看,“如果老婆可以在新疆做家纺,我们可以把孩子带着,小家庭就不用分开了。”
    有人说,春节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一次集体约会,对象是亲人。约会的情怀,是要“在一起”,团圆、团聚,哪怕只见一面,心也就安了。
  
     春节符号:春联
   
    “过大年,贴春联。”春联最能体现春节的气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红春联,为春节增添喜庆气氛。
    2月11日上午,兰苑小区中心广场,“迎新春 写春联 送祝福”活动正在进行中。“马载祥云去,羊携惠雨来”、“犹思骏马奔腾急,更赞骄羊奋发先”,两幅与羊年相关的对联写完,范春生捋了捋头上的白发,满意地将自己的作品双手递给在一旁等待的邻居老丁。接过写着祝福和美好憧憬的春联,老丁笑得合不拢嘴,“老范的字儿大气,漂亮,内容也是自创的,比成品春联有意思!”
    每年腊月,范春生都要在家“闭关”两三天,挥毫泼墨,写上两三百幅对联送给小区的居民。久而久之,邻居们倒也默契了,要是两天没看到老范出门,那必然是在家写春联呢。看着左邻右舍家的大门上贴着自己亲手写的对联,范春生的心里也美滋滋的。“活到老,写到老。”在范春生的眼里,过年写春联,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要是不写,还真手痒痒。”   
    2月7日,四季园菜场边的马路上,短短数百米的距离,挤满了春联销售摊点。“进了腊月,便开始销售春联了,但销售旺季,从腊月半才真正开始。”张志国已经连续五年在四季园菜场边摆摊***联。“现在的春联,越做越精致,越做越讲究。”张志国的摊点上,春联的品种很多,有丝绒烫金的,有镶边彩框的,还有豪华铂金的,价格从十多元到三四十元不等。“城里人买对联都是贴在外面的大门上,喜欢买带金粉的,看起来金光闪闪,又喜庆又大气。”
    春联表达美好的愿望。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市民会根据自己的新年愿望购买不同的春联。“家兴人兴万事兴,福旺人旺运气旺。”市民曹先生刚刚结婚,希望来年“阖家欢乐”。刚参加工作的李顺军左挑右选,选中了一幅“万里鹏程平地起,四时鸿运顺意来”,以鼓励自己在事业上努力进取。70多岁的市民周大爷则是购买了一幅“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楼越建越高,城里贴春联的越来越少。”张志国介绍,由于一些单位过年时都会借送春联做宣传,所以近年来***联的顾客逐渐减少,但剪纸、年画、中国结等年饰也越来越受市民欢迎。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的寓意非常吉祥,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春联又很容易得到,再穷的人家,过不起年,写副对联贴上去也是个寄托。”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介绍,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从宋代、明代开始盛行,其创作、书写、张贴等都大有学问。比如,春联讲究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还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春联的种类也很多,依其使用场所,又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朴素也好,精致也罢,春节无论张贴哪种春联,都是享受美好的希望,享受喜庆的氛围和传统的民俗文化。”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回家故事]春运,回家的故事 下一篇[羊年说羊]寻访扬州的“羊”地名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