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评论]“内容、平台、效果”:一条微信催发的融合报道
2015-03-27 11:43:45 来源: 作者: 【
导读:在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有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用这句话来点评前不久发生在扬城的一个新闻事件,也很恰当。3月中旬,扬州广电报报道的一篇新闻《一条微信引发扬城爱心潮》,将一个宏观抽象的概念“媒介融合”和我们鲜活生动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文/张爱凤
   
    在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有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用这句话来点评前不久发生在扬城的一个新闻事件,也很恰当。3月中旬,扬州广电报报道的一篇新闻《一条微信引发扬城爱心潮》,将一个宏观抽象的概念“媒介融合”和我们鲜活生动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个新闻事件起始于《扬州广播电视报壹周刊》新闻版公众微信平台——“扬州新闻频道”于3月14日下午16点52分发出的一条微信,记者用7张图片、822个字的微信,讲述了扬州东区一位老人在失去三位亲人后,自力更生卖“嗒嗒糍”供供孙子上学的感人故事。这条微信很快引来大批网友的围观、转发和跟帖。仅仅20多个小时,这条微信阅读量就超过十万,并引发线下网友对老人爱心帮扶和捐助热潮。在微信圈的舆论形成热点后,扬州电视台《关注》、《扬州新闻》以及《今日生活》等传统电视品牌栏目也迅速跟进,立体化、集成式的报道,使得这一新闻事件成为本地一个非常典型的“融合报道”案例。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世界发展大势所趋。在美国,已经具有160多年历史的《***》董事长苏兹伯格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是什么?如果你只回答是报纸,那么,你不能得满分,因为,今天的《***》,除了是报纸外,还是网站、电视台、广播电台,它们都是《***》。”拥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网站、数据库和互动社区的《***》,在报纸、电视、广播、网路、手机等不同媒介的融合作用下,已经脱胎换骨,变身为全媒体平台,以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传播,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传统媒体走向全媒体做出最好的注解。
    在这次由新媒体、传统媒体、职业记者、普通人组成的融合报道队伍中,“内容、平台、效果”形成的铁三角传播模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篇新闻稿关注本地一个坚强自立的老人承担家庭生活重担的故事,对市民来说,具有心理和情感上的贴近性;从传播平台看,该事件传播的第一平台是时下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的微信,而微信具有极广泛的用户和极强的传播力;从传播效果来看,新闻事件生发于新媒体,经本地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验证和深度报道后舆论再次扩大,新媒体、传统媒体以及市民之间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效果。  
    2014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增强主流媒体信息内容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传播主流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这次广电报主导的《一条微信引发扬城爱心潮》的融合报道,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作者系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评论]仼性的“37碗面”折射旅游.. 下一篇[消息]地道的市井 纯粹的扬州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