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特别报道】宋代扬州城:一城三池
2015-05-05 17:08:44 来源: 作者: 【
导读:相对于唐代的“一城二池”,宋代的扬州城“一城三池”就显得更为稀罕。宋室南迁后,扬州成为抗金、抗元的前沿阵地,扬州城池形成了由堡城、大城和夹城三城组合的特殊格局。

   宋代扬州亦风流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宋时的扬州,虽不及唐时繁盛,却依然繁华。
    北宋结束了唐末和五代十国数十年的纷乱,扬州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北宋时的扬州,依然是一个经济城市。”文物专家、资深运河申遗专家顾风介绍,宋时扬州先后属淮南道、淮南路和淮南东路,经济发展水平比五代时期有较大提高,特别是运河水上运输的繁忙给扬州带来了繁荣。“扬州的稻谷、茶叶、芍药名闻全国,铜器、白苎布、菀席等销量很大。舟车日夜往来,商船众多,水陆交通发达,以转运漕粮及食盐为大宗,岭南川蜀的货物皆集中扬州。”有人描绘这里,“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农业、手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扬州的商市和都城开封相差无几,随处都有销铺邸店和酒楼饭馆,晚上还有热闹的夜市。”顾风介绍,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很长时期内坊和市是封闭的,甚至禁止坊内的民居对着市开门,一切商业活动只限在白天进行,夜晚居民闭户不出。随着商业经济的发达,这种情况逐步有所突破。中晚唐时,少数商业繁盛的地区已有夜市出现,扬州即是其一,而到了宋代,这种情况有了更大的改变,坊和市、白昼和夜晚的界限完全被消除,通宵达旦的夜市人们随时可以方便出入,除了交易活动外,还可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韩琦曾有诗,“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当时扬州的繁荣可见一斑。
    “北宋时的繁华从考古中也可看出。”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薛炳宏介绍,在西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北宋、南宋瓮城外砖铺路面都是历史的原状,北宋路面车辙痕迹深凹,路面损坏严重,同时还发现散落在地上的铜钱,“由此可见,当时的北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说明社会安宁,经济繁荣”。


“蜂腰”宋夹城

    宋代扬州有“一城三池”之说,宋三城主要指堡城(宝祐城)、夹城和大城。堡城在蜀冈之上,宋大城位于蜀冈以下今扬州市区,大约相当于唐代罗城的东南部分,夹城则把堡城和宋大城巧妙地联系起来。
    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扬州历史遗存众多,说到“宋三城”,不少市民首先就会想到如今的“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据了解,宋夹城遗址是在扩建瘦西湖时被发现的,其用途主要在军事方面。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扬州的战略位置也由过去的中心城市转变为边疆城市,由于当时扬州的宝祐城和宋大城之间相隔比较远,于是在中间建了夹城,相当于军事通道,没有居民居住,当时抗金和抗元的士兵,也是住在宝祐城和宋大城里。有了夹城,战争发生时,宝祐城和宋大城也不会因为被敌人围困而失去联系。”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薛炳宏介绍,两城之间夹个城,宋夹城的“城建方式”全国独一份。由于宋三城形如蜜蜂,因此也有人称宋夹城为“蜂腰城”。
    4月24日,记者探访原址复建的宋夹城,从西门的栈道入城,复建的粮草仓、练兵场、兵器库等备战设施历历在目,两条联系东西南北的十字街,作为军事通道,其位置依然清晰可见。由于不少遗迹已被回填,仅在北门可以看到门道和城墙桩基遗迹。和其他遗址不同的是,如今的宋夹城不再只是考古专家感兴趣的场所,而是变身为集历史文化、生态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休闲公园,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四门遗址”宋大城

    “宋大城位于夹城之南。”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薛炳宏告诉记者,从1984年至今,扬州已先后发掘宋大城的4座主要城门,分别是:扬州城南门(唐—清)、宋大城西门(五代—清)、唐宋东门(唐—元)和宋大城北门(五代—元)。其中,南门遗址历经唐宋元明清1300余年,被考古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的城门通史”,唐宋东门筑有多重军事防御体系,宋大城西门为中国最早的券顶式城门,宋大城北门水门、旱门并行而设。4座城门始建年代不一,形制也各有千秋,但都依据地势,巧妙地利用地势的差异,完善了城防。
    在考古专家的眼里,每座城门遗址从发现到保护都经历过一场“恶战”——必须牺牲遗址所在地理位置巨大的经济利益。1984年,南门遗址在旧城改造中被发现。由于楼房成片开发,一些房屋还盖到了遗址上。后来,这个遗址上的8幢楼房被拆除,专家当年“建了将来也要拆”的预言变成了现实。1993年,一家房地产公司打桩时发现了西门,由于其所处地段是闹市区的黄金位置,遗址出土后,开发商和文物部门不断角力,时任博物馆馆长的顾风甚至将遗址报告递到了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办公桌上,最终遗址的核心部分被保护了下来,该遗址被列入了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随着社会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东门遗址和北门遗址的保护显得要“轻松”许多。2000年,东门遗址被挖掘出来时,遗址边的楼房已经都快封顶了,为了给文保让路,政府部门立刻对项目进行调整,将建好的楼一锤一锤地敲掉,不少兄弟城市都感慨称是“动真格”的保护。而到了2003年发现北门遗址,周边群众现场要求“保下来,保下来”,不少考古专家都感动得直掉眼泪。
    如今,宋大城的四座城门都已通过不同的方式保护、开放。如宋大城西门遗址,采取局部复原、加砌残缺的券顶城门门洞、加固保护五代城墙以及宋代砖铺路面、城门门道,其上加盖钢化玻璃的方式予以展示,后又在城门遗址南侧建设了扬州宋大城西门遗址博物馆。再如唐宋东门遗址,精心建设了开放式的东门遗址广场,系统地展示了城门遗址的结构形制,并建有城门遗址博物馆,如今,东门遗址广场已经成为广大市民休闲、观景的重要场所。


“风流宛在”平山堂

    宋代扬州不仅是军政要地、经济中心,文化也很繁荣。文人士子、达官贵人,或来扬任职,或游历观赏名胜,或浅斟低唱,他们的活动也留下了许多佳话。其中,“文章太守”欧阳修筑平山堂,“坐花载月”的风流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宋仁宗庆历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他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冈的清幽古朴,于是在此建堂。“江南诸山,拱列槛前”,晴空丽日之时凭栏远眺,犹见江南诸峰,苍翠极秀,欧公作诗曰:“远山来与此堂平”,故取名“平山堂”。堂一建成,即名播四方,成为风流登临胜处。
    据史书记载,每到夏天,欧阳修闲暇之时,经常和朋友到平山堂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从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妓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深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
    如今的平山堂在大明寺庭院西侧的“仙人旧馆”内,所谓“仙人”自然指的就是欧阳修。堂外的石棚上爬满了藤蔓,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两边分别悬挂着“坐花载月”、 “风流宛在”的匾额,其中“风流宛在”的“流”少了一点,“在”多了一点,意思是想让欧公的事迹、品格流传到现在。
    据介绍,平山堂在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虽然经历千载风雨,多次兴修,平山堂至今仍为蜀冈上的一座宋代文化高峰。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故事】“前男友”伤人背后 下一篇 【新闻调查】 透视“武疯子”救..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