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焦点
焦点
导视
2023年1月19日
焦点
一个有劲道的史可法
史可法是个家喻户晓的大英雄。前段时间,扬州市纪委监委联合中国明史学会共同举办纪念史可法诞辰420周年暨弘扬史可法精神研讨会。疫情挡不住人们的深切怀念,全国各地的专家以视频或论文的形式,紧密联系廉洁文化建设,从不同层面对史可法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史料丰富,史识独具,史论新鲜,其忠心报国的执着信念、勤勉理政的民生情怀、廉洁奉公的无私操守、修身齐家的行为自觉、学以明道的不倦追求,对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忠诚品质,牢记初心使命,更好造福于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史可法活了42年,到扬州不足一年。就是这一年,留下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梅花岭记》对他盖棺定论作了说明,史公祠为他流芳百世提供佐证,“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悼联,更是寄托了后人对他不尽的哀思和无限的崇敬。用“一代完人”评价史可法,一点也不为过。对于过去那些道听途说的材料,主观臆断的推想,哗众取宠的歪论,只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知人论事,就会发现,根本不值一驳。
我们对史可法精神的研究做得还不够。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他人生最后在扬州的一年,那确实是伟大壮举,其忠心报国、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浩然长存。而他多年的为官之道,少有人涉猎,有也仅限于清正廉洁。一个立体丰满的史可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细致还原。
史可法生逢乱世,他不能选择历史,但历史却看中了他。他的人生经历与同时代读书人几乎没有二样,发愤读书、科举考试、宦海沉浮、基层历练、主持一方、朝廷重臣,最后在扬州戛然而止,成就了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这种精忠爱国的民族气节怎么弘扬都不为过。有人说,“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挖掘史可法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工作得跟上。目前,已经有北京等地学者关注这个话题,尽管提交的论文还不够完善,但一个粗线条的有劲道的史可法已跃然纸上。
开新局有闯劲。身逢乱世,基层官吏巧立名目,层层盘剥,百姓怨声载道。史可法在六安主政时,只身向前,敢于向陈规陋习开火,勇于在太岁头上动土。看准了的事,说了算、定了干。严格执行“一条鞭法”,严禁额外加税,下令废除“马差”,以及其他一切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那个时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试想,刚到一个地方工作,就不顾同僚感受,对陈规陋习大刀阔斧,让吃惯了碗外的一大批人从此断了好处,不怕人打小报告吗?不怕得罪人吗?不怕工作得不到支持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废除陋习官场会炸锅,对个人会有风险,但仍义无反顾,勇毅前行。如果没有深厚的民本情怀和执着的顽强毅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周密的系统谋划,能有这种闯劲吗?一个地方沉闷的僵局能打开吗?
解难题用巧劲。困难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对待矛盾的态度和办法,可见其德行和能力。遇到矛盾是两手一摊置若罔闻,还是照单全收全力化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总是躲着矛盾,殊不知矛盾越积越多,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高明的人遇事沉着,解难有方。史可法生活的年代,兵荒马乱,匪患不断。他在西安府推官任上,朝廷要求严厉弹压。是率兵围剿还是分化瓦解?考验史可法的能力。他不是机械地执行“一刀切”,而是巧妙地实施“切一刀”。对乌合之众的“土匪”区别对待,一方面,只缉拿匪首,另一方面,赈灾济荒,救助百姓,让灾民吃上饭,使得被迫落草为寇的流民自觉退出“匪寇”行列。没有兴师动众,大动干戈,既杜绝了“匪患”,又完成了任务。这种用巧劲解难题的为官之道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抓工作下狠劲。史可法在六安任上修城墙,大家关心。既关心建设费用有没有跑冒滴漏,也关心城墙建设会不会是“豆腐渣”工程。为回应民众关切,他事必躬亲,从头到尾参与监督,后人评价他说,“躬亲阅视,即一砖一石,亦目寓而心经焉”,在他的悉心监督下,工程款如数用在建设上,工程如期建成,质量安全可靠。一个地方大员,能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一砖一石的质量都严格把关,在高高在上的官场中,抓工作的狠劲由此可见一斑。他不是层层级级的交任务下指标,而是亲力亲为带着大家干,不是象征性地到工地走一走,而是铁了心在工地坐镇指挥,如果没有这种亲力亲为的工作狠劲,六安城墙也不会成为“坚垒长城”。
史可法精神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到今天,人们仍然在怀念他?他的民族气节彪炳千秋,有劲道的人生融入民本情怀。开新局有闯劲,解难题有巧劲,抓工作有狠劲,这些都是他为官之道的重要内容。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的民族气节,弘扬他的不朽精神,借鉴他的为官之道,做一个有劲道的人。
作者:金沙人
治理网络暴力要“止于微末”,也要“防于未然”
如今,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社会信息、表达观点不可或缺的平台。互联网的便利让人们能够快速了解和参与社会事件,但也滋生了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2022年,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了“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旨在有效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切实保护网民合法权益,为编造网络谣言、肆意实施网络暴力的行为敲响警钟。
“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主要聚焦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包括新浪微博、抖音、百度贴吧、知乎等。中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各网站、平台要加强宣传,引导广大网民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共同抵制网络暴力,坚决防止网民遭受网络暴力侵害。敞开的枪很容易隐藏,但是隐藏的箭很难防止。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网络平台,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消除网络暴力现象,营造干净健康的网络空间。
从侮辱谩骂到造谣诽谤,从侵犯隐私到对立攻击,网络暴力时有发生,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酿成了不少悲剧。网络暴力常常伤人于“无形”。一些看似“公平正义”、“大义凛然”的行为,实则是情绪的宣泄、偏见的狂欢。要根治网络暴力并不容易,既要侧重“止于微末”的细节,也必须解决“防于未然”的问题。治理网络暴力,需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既切除病灶,也铲除病根。从长远来看,在明确“权责边界”,擦亮“法治利剑”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压实平台责任,不断提升网民素质,才能让网络暴力无从滋生,真正实现网络空间净化!
作者:焦思雅
人民是铠甲,亦是软肋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从古至今,每一句关于人民的论断,无一不透露出人民的重要地位。
人民是铠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从石油开采铁人精神,到“人造天河”红旗渠,再到“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等,都充分展现出人民的创新精神和英雄精神;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正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人民亦是软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生动体现。干旱、暴雨、洪涝、新冠疫情......无一不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生命健康,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但面临如此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中提出的重要要求,更是将人民至上的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人民是铠甲,亦是软肋。这种软肋不仅不会制约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相反,会成为助推发展的不竭动力,转化为“金闪闪”的护身铠甲,使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流。
作者:张文玲
编辑:武婷玉
下一版
封面
焦点
焦点
导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