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焦点
焦点
导视
2025年5月15日
焦点
旅游终归是个产业
写下这个题目,就感到此论不准确、不完整。如果我有空,小包一拎,或自驾或搭高铁或乘飞机,到想去的地方玩几天,是产业吗?就个人而言,是放松心情,追求愉悦,不能算是产业。但这一行为一系列过程产生了消费,比如交通、食宿、景点门票,如果一时兴起再买点土特产或纪念品,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支撑的旅游产业。旅游确实是个好产业,它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当然更能提高生活品质,这就是那么多地方对旅游业情有独钟的根本原因。
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只凭一厢情愿抓旅游,往往会事与愿违。说不定工作没抓上去,还埋下隐患。日前,《中国新闻周刊》就南方某著名城市的旅游公司亏损一事进行深度剖析,发人深省。《经济日报》刊发的金观平《文旅产业要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更是令人警醒。该文在充分肯定文旅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直陈重开发轻保护、资源环境过载、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要求从树立保护优先理念、破解严重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建立群众参与和利益联结机制等3方面发力,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央媒同时为文旅产业发声,是不是巧合,不得而知,但为虚火很旺的文旅产业泼点冷水,良苦用心苍天可鉴。
文旅虚火由来已久,于今为烈,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识之士为之忧心如焚。怕头脑发热盲目跟风,走上内卷的同质化之路;怕自以为是随意拍板,留下开而不发的半拉子工程;怕不切实际贪大求洋,弄出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发展文旅产业,大有可为,但前提必须是持续健康,尊重市场规律,回归产业属性。为什么《经济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文旅产业要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响鼓不用重槌,认真学习,细细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有些地方已偏离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文旅产业走出了短缺经济时代,其内外部环境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转型势在必行。就产业内部而言,多年持续的大投入,文旅项目在城乡遍地开花,但大多创意不足,同质化竞争使得不少地方赔本赚吆喝,盈利能力日益下降。就外部环境而言,游客的口味越来越刁,消费行为越来越捉摸不定,虽然节假日人山人海,但大把花钱消费的人相对少下来了,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消费降级”,可能更多的是游客消费越来越理性,合乎其情绪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多。
打破魔咒,跳出行业内卷,根本的还是让旅游回归产业本身,让市场配置资源。上项目,做产品,搞服务,固然要独辟蹊径,但绝不能异想天开,需要把市场的脉把准,走出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明时代之变,知市场之需,走创新之路,在任何时候都应记住。既然旅游是个产业,那就得尊重市场规律,把握三对关系。
在供给与需求上不能自以为是。做旅游得想清楚有多少游客会买账,全国有没有其他地方做过此类项目,项目有什么特别之处,哪些地方可以满足游客的情绪价值,这个项目如何系列化,怎样让项目常做常新,永不过时,等等。我这样说也许不近人情,但市场就是这么残酷无情。超强大脑的无穷创意,打动人心的情绪价值,视如亲人的贴心服务,应是旅游项目成功的内核。
在投入与产出上不能顾此失彼。做旅游项目花钱理所应当,到时还钱也是天经地义,这是一种为明天付出在后天收益的投资行为。如只花钱不赚钱,那不能称为产业,至多只能算是公共服务的事业。但旅游显然是产业,盈利不但不能回避,而且还应大张旗鼓地追求。以溢出效应的外部性,遮盖亏本的难言之隐,那只能自欺欺人,这样的旅游搞不长。花钱闭着眼睛都会,挣钱得有真本事。将文旅产业发展转到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得会算账。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都得掰着指头算清楚,但账无论怎么算都不能算亏了。既从政治上看问题,又从经济上解难题,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使投资更加理性科学,不留隐患,这才是行家里手。
在目的与手段上不能本末倒置。发展旅游是为了百姓增收、企业增效、社会增值,一切有志于旅游发展的力量都应整合在产业链内,特别是对民间资本要高看一眼。它们对市场变化最敏感、决策行为最理性、风险规避最策略。大力引进民间资本进入旅游市场,既能壮大民营企业,也能提高项目成功率。能交给市场做的项目尽可能地交给民营资本,可以更好促进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避免同质化竞争,转换赛道考验能力水平。竞争固然残酷,但强者往往不会随波逐流,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闯出一条新路。资源丰、项目大、景点多,是优势,创意少、策划弱、行动慢又是不少地方的短板。整合资源,强化创意,催生新品,不少地方开始有了探索。比如研学游,文博场所、历史街区、特色古镇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加以代入感的解说,可以让老景点有保持长盛不衰的好活法。如果有名人名嘴加持,这种研学游可以不断吸引和扩大求知欲强的高端消费群体。比如科创游,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领域。历史文化之美司空见惯,现代文明之美奥妙无穷。新技术加上新场景,既可以让文物开口说话,古人穿越现代,历史妙趣横生,古今交相辉映;也可以使科技发明重现,钩沉历史变迁,突出创新创造,展示探索魅力;更可以为未来留下想象空间,激发科技热情,提高全民科普水平。这也许是今后旅游业发展争夺的新市场。再比如小剧场,将地方文艺融入时代,编排新节目,推出新演员,打造新爆款,使夜经济更有文艺味,等等。总之,要想办法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新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这样才能让旅游业行稳致远。
央媒的两篇文章信息量大,指导性强,读后思绪难平,有感而发草就此文,意在引发大家对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注。好的文旅项目一定是游客心甘情愿掏腰包的,不要整天光想着搞热闹博眼球,网络流量基本上带不来真金白银。坚持长期主义,在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目的与手段三对关系上想清楚,在转换赛道上弄明白,在追求效益上勇争先,这是文旅产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的应有探索,也是把文旅做成产业的应有的理念追求。(作者:金沙人)
下一版
封面
焦点
焦点
导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