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焦点
  • 找回中国青花瓷失落的400年

  •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作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典雅的视觉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
           很长时间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青花瓷始于元代,然而1975年起在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大幅向前推进了约400年。
           唐代青花瓷片的发现,与顾敦信、顾风父子关系密切。在扬州层层叠叠的城市遗址中,他们用执着与专业,找回了中国青花瓷失落的400年历史。
           不可思议,唐青花在扬州首次出土
           今年是中国唐代青花瓷片出土50周年,近日,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专题片《发现大唐青花瓷》。片中,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扬州双博馆名誉馆长、扬州景区融媒体中心首席文化顾问顾风带领观众一起,回眸唐代青花瓷片在扬州重见天日的历史瞬间——
           1975年夏季,当时扬州西门外的扬州师范学院正在开展基建工程。为了配合工程,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扬州师范学院共同组成发掘工作组,开展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顾风介绍,“当时南京博物院领衔主持这项工作的是考古部的罗宗真副主任,扬州博物馆来配合的是考古专家朱江先生,扬州师范学院参与的代表是我父亲顾敦信,他是北大考古专业毕业的。”
           考古工作人员在扬州师范学院内布设了4个探方。随着工作的开展,遗物遗迹不断出土,最重要的是探方里发现了一处生产骨角制品的唐代手工业作坊遗址。
           7月中下旬的一天,天气很热,下午三四点钟时,罗宗真、顾敦信、朱江几位先生到楼上短暂休息。就在这段时间内,从工地探方里出土了一小片器型不明,纹样不清的早期青花瓷片,从而改写了中国青花瓷烧造的历史。
           这是一片长约7厘米,宽约6厘米,形状不规则的白瓷,这件碎瓷片有着灰白的瓷胎,上面用蓝釉装饰了类似染织品图案的碎叶菱形花纹,纹样有点异域风味。根据出土的地层,专家们认为它应该是一件唐代青花瓷片。
           然而这件青花瓷片的出现,却让罗宗真、朱江、顾敦信他们几位都感到不可思议!
           从现存的传世品考古资料看,元代的青花瓷已属少见,而唐代的青花瓷在众人认知里更是闻所未闻,不可想象。一直以来,陶瓷界的专家学者只将青花瓷与元明清三代联系起来,从来没有想到青花瓷会与唐代产生关联。面对这一件出土于唐代地层的青花瓷片,由于器型不能确认,纹样比较抽象,又是孤例,几位专家既兴奋又困惑。尽管如此,这枚青花瓷片的出土,还是引起了人们对青花瓷起源的关注。扬州唐城遗址里会不会出现第二件唐代青花瓷呢?
           再度出土,锁定青花瓷“出生日期”
           自1975年发现青花瓷片后,顾风始终把这片小小的瓷片放在心上。后来,顾风与他父亲一样,在高校担任教职。1983年,顾风调回扬州工作。正是在这一年,顾风也在扬州发现了一大块唐青花瓷片。
           1983年顾风回到扬州时,三元路正在大面积施工。顾风回忆:“当时基础施工都是大开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了解地下埋藏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捡标本,一方面可以对地层做了解和研究。”
           为了对这一带地下埋藏情况做一个科学调查,对地层里出土的东西做一个量的统计,于是他干脆包下了一块工地,并邀请同事过来一起收集瓷片。从地表土层开始分层收集包含物,一层一层直到唐代地层,并做定量分析。当时的顾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甚至有一天早晨做水潽蛋时,因为想着考古的事,鸡蛋没有打进锅里,而是打进了炉膛。“现在想想,当时那种痴迷状态也非常好。因为高度专注,效率奇高,可以在较短时间里面取得成果。”顾风表示。
           惊喜出现在另一块工地上。顾风回忆:“那天下午大概是四点钟左右,我去工地看见博物馆考古部的徐良玉同志也在工地上,我们两个人就在工地上一面闲聊,一面“守株待兔”。突然就看到工人挖出了一块大的白瓷片,我就抢先上去把它捡到,然后把碗片上的土一抹,一看,是一片青花。”
           这是继1975年扬州首次出土唐青花瓷片之后,扬州第二次从地底下发现青花瓷片。从其形态来看,这原本应是一只瓷碗,如今只剩下了部分器身和近一半的碗底。最显眼的是瓷片上的青花纹饰,从碗底到碗的内壁,重瓣或单瓣的花朵错落有致组成了一个适合纹样,口沿下方还配有云纹作边饰,青花上还有许多深色斑点,这与1975年出土的那件青花瓷残片相类似。这片瓷片的发现意义非凡!不仅突破了出土唐青花的孤例现象,而且有力地证明青花瓷器创烧于唐代的事实。
           顾风回忆,当时他回扬州之后正值所在单位承办全国古陶瓷班鉴定班,三元路发现唐青花的消息很快传到班上。这一下不得了,每天除了上课时间,工地上到处都是学员提着袋子搜寻瓷片的身影。之后,果真又陆续发现了一批青花瓷片,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不同器型大小不一的标本大约有20余件。
           对于这样的发现,考古工作人员十分震惊,他们后来在报告中写道:在一个地方同时采集到一定数量、造型多样的早期青花瓷片,从制瓷工艺和装饰艺术看,说明当时生产这种青花瓷器已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面对这些青花瓷片,首先必须弄清它们的年代,其次是产地,再则是它的烧造工艺。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对探讨我国青花瓷的起源,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为了论证这批青花瓷片的年代,大家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工作。在这些考古研究人员中,顾风和当时也在现场的扬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徐良玉,是最早进行青花瓷片研究的专家。顾风表示,“因为我捡的这片青花不是唐代地层出土的,我更要从器形到纹样,证明它的时代特征。”当时顾风不过三十来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研究起文物来几乎废寝忘食。他翻阅了大量考古资料、唐代的文物照片,从金银器、铜镜、丝绸纺织品、石刻上找证据。
           经过多个昼夜的层层分析,顾风终于敢断定,这件青花瓷的年代上限不会超过中唐,下限也不会超过五代,大致处于晚唐时期。就在两个月后,第一篇唐青花的研究论文《扬州新发现的早期青花的断代及其烧造工艺的初步研究》在《扬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
           中国青花瓷的“出生日期”之谜得到破解,中国青花瓷失落的400年历史,终于找回。
           重温历史,感受瓷器上的文明交流
           为什么中国青花瓷在诞生之初,就与扬州紧密相关?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上推至唐代又有何意义?
           随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遭到很大破坏,唐王朝经济重心南移,将扬州推向繁荣的高峰,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因为地处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同时又是著名的国际港口,唐代的扬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是国际性大都会。杜甫在诗中写道“商胡离别下扬州”,其中的“胡”,就是指来自波斯、大食等地的外国商人。杜牧则在《扬州三首》中用“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四面八方的珍贵货物在扬州堆积如山的景象。
           来自异域的商人,带着奇珍异宝来到扬州,在此交易,来自中国各地的货物也汇聚扬州,这其中就包括瓷器。扬州是中国瓷器作为大宗商品远销海外的主要港口,是名副其实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早期的青花瓷,正是扬州市场外国商人订货信息反馈,河南巩义窑为了满足西亚地区市场需求而试制出来的外销瓷器新品种。
           唐代青花瓷片在扬州率先重现于世,偶然的背后寓有某种必然。
           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青花瓷传入西方后备受推崇,17、18世纪的欧洲,上层贵族以收藏和展示东方瓷器作为奢华生活的重要方面,一些王室贵族对青花瓷的喜爱甚至达到狂热的程度。1717年,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以600名龙骑兵为代价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交换151件康熙青花瓷。
           青花瓷不仅是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本身也是跨文明合作的产物。它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是釉下蓝白交织的史诗。青花瓷的釉彩间,流淌着波斯钴料的异域风情,也沉淀着中国古人的匠心独运。随着青花瓷的不断传播,又在全球多地引发了仿制与再创造。
           唐青花瓷重新问世50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不光是重溯青花瓷的历史源流,更是感受文明交流的永恒脉搏。作为青花瓷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时空坐标,扬州这座城市以其厚重的历史、开放的胸襟,不断书写着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生动篇章。(审核:顾风 作者:刘晨薇 高笑天 除标注外,图片源自《发现大唐青花瓷》专题片)
  • 封面

  • 焦点

  • 焦点

  • 导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