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焦点
焦点
导视
2025年7月24日
焦点
古城文化该怎样“透出来”
由于写过有关扬州明清古城的杂感,有人就以为我对古城文化有研究。殊不知,我写的是一鳞半爪的杂感,并不是自成体系的论文。古城文化是个系统工程,既有历史纵深的迭代演变,又有现代呈现的丰富多彩,既有建筑学、环境学、工程学等现代技术,又有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人文科学,既有民间自发的人居改善,又有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把古城文化说清楚谈何容易。架不住朋友的考问,就古城文化如何展陈做一个尝试性的应答。
我将朋友的“展陈”之说改为“透出来”,可能会答非所问,但我觉得这样似乎更贴切点。我向来崇尚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古城文化就应该通过居民的生活、游客的观感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用不着为展示而陈列。这么多年了,谁不知道扬州古城?扬州古城从来不缺少文化,也没谁说过古城没文化。
文化是个开放性的话题,定义莫衷一是,内涵众说纷纭。对我们来说,把日子过好就是踏实的文化。也就是说,回归人民立场,注重百姓评判,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古城文化由细节构成。街巷房屋、古树老井、茶肆酒楼、人来人往、居家日子、公平买卖,等等,无一不透露出烟火气、市井味、文艺范。文化没那么高深玄乎,一切都在不经意的日子里。评定其好坏,百姓最有发言权。这可能就是古城文化透出来的逻辑起点。
现代生活方式,可能是古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基础。古城好不好、有没有文化,居民会用脚投票。在没有汽车、网络的年代,自行车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家用固定电话是令人羡慕的通讯方式,在古城找几间房安个家是不少人的梦想。因为这里有齐备的学校、时尚的影院、先进的医院、方便的出行、稳定的工作,白天有热闹的街市,天黑有晃眼的路灯,高兴了有三朋四友的小聚,心烦了有自我放飞的迪厅。改革开放使传统商业文明支撑的古城在现代转型中出现了较长的空当期,郊外新城的现代生活,吸引了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能干人,古城老化越发加剧,古城更新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改造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留住原住民,靠的是与时代接轨的现代生活方式。普惠的地下管网铺设,坑洼的道路修整,负荷不足的水电气增容,有碍观瞻的外立面美化,机动车位的尽可能增加,等等,所有这些渐进式的更新,让古城逐步有了现代气息,特别是以奖代补式的民居自我更新,有力地促进了古城现代转型。古城百姓理应享受现代生活,通过持续的微更新,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共享改革发展红利。这才是古城文化应有的样子。
和谐的生产方式会让古城筋骨强劲起来。古城本来就是传统工商业的集聚地,脱离经济谈古城复兴,只会徒增笑柄。这几年古城魅力与日俱增,除百姓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以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的复苏。深耕文旅市场的文创商品虽没达到应有的规模,但终究为古城增加了一些经济分量。小规模的轻餐饮方便了游客,也为古城集聚人气作了贡献。芍药园子、冬融园等民间小剧场让古城的夜生活多了新去处。古城复兴,首要的是经济复苏。如何将古城区变成不设围墙的大景区,按照文商旅融合的要求,放手发动社会力量,鼓励民营资本进军古城,在新生态、新模式上有所作为,考验的是古城人是否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是否有引入社会资本的智慧,是否有自创而又切合实际的管理机制,是否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是否有甘为后人栽荫凉的奉献。对面广量大的民居条件的改善,如何善用政策资源,巧用社会资本,找来杠杆撬动,更好发挥政府投入的四两拨千斤作用,这是一个艰难而又必须做的事。社会资本对市场的嗅觉比我们灵敏,捕捉商机的能力比我们强,对投入产出的关系视同身家性命。对此我们应有自知之明。一旦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古城,我们有理由相信,生产经营主体会增加,商业模式会创新,人气财气会集聚,相应的就业创业也会展开,和谐的生产方式将使古城复兴不再是口号。
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环境依然是古城文化的重要因素。干净的道路、有序的交通、别致的小品、舒心的绿植、统一的风貌,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交通要道两侧的形象固然重要,纵横交错的背街小巷可能是生态环境的重点。垃圾分类处理是个令人头疼的事情,在背街小巷,垃圾箱的设置、垃圾的分类摆放,乃至垃圾箱本身的清洁,考验城市管理的精细管理程度。要让大家喜欢古城,舒适的环境要从卫生的基础工作抓起,如何通过专业化的环卫队伍提高市容市貌管理水平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主干道的整洁有时掩盖不了部分街巷的脏乱差,尽快解决卫生保洁问题,是民生改善的基础工作,这也是古城文化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我们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将部分精力集中在环境整治上,有助于将文化透出来。
统筹生活生产生态,将这些基础工作抓好,古城文化自然会透出来。把百姓的人居环境改善好,把就业创业难题解决好,放手发动群众,大胆引进社会资本,培植民营经济,促进古城复兴,其过程和结果就是最直观的文化。只要思路对头,应对得当,古城会透出文化,刻意去展陈就免了吧。(作者:金沙人)
下一版
封面
焦点
焦点
导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