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 焦点
  • 雕版印刷技艺里的创新密码

  •        近日扬州市方志办主持编纂,由广陵书社出版了《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志》一书,这是国内首部雕版印刷专业志书,内容贯穿古今,论述由表及里。该书为扬州雕版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爬梳剔抉,在众说纷纭中坚持科学理性,通过比较分析将千年雕版印刷史娓娓道来,不枝不蔓,有条有理,可圈可点。“概述”一节首先令人印象深刻。
           总纂是广陵书社前掌门人曾学文先生。作为资深出版人,其理想情怀自不待言,专业素养在业界有口皆碑,特别是在历史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此篇“概述”即明证。它既是作者对全文的提纲挈领,也是对论述对象深刻思考的再次升华,其“价值论”令人耳目一新。非遗价值体现在何处,作者以雕版印刷技术为例给予全新的诠释,技术创造价值,知识积累价值,文化传播价值,商品经济价值,书法欣赏价值,版本收藏价值,每一个价值又能独立成篇展开论述,碍于篇幅,作者只能点到为止,这固然有点遗憾,但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一篇好文章,并不见得要呈现标准答案,但一定提供思想启迪,触发读者联想,打开认知桎梏,提升认知境界。
           社会发展是综合力量推动的结果,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自然少不了社会发展背景的支撑,一个事物退出历史舞台,无疑也是与社会需求渐行渐远的结果。雕版印刷技艺的发展史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激光照排,到现在的电子书,每次技术跃升都将印刷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印刷业又会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只能静观其变。
           技术突飞猛进,那些当时以技术领先的非遗是否还要保护,又如何传承利用,在这个问题上,答案貌似清晰但又含混不清。说貌似清晰,是因为国家大力倡导,政策全力支持,人人皆知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说含混不清,是因为专家学者或者非遗传承人并不能给人以信服的理由。非遗活成这个样子,我们不用刻意美化,也不用过分担忧,关键在能否用科学理念分析它,从来龙去脉中看清发展走势;用经济办法调整它,从供需变化中捕捉发展机遇;用政策杠杆撬动它,从技术赋能中重塑优势。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非遗能活到现在,殊属不易,其顽强的生命力自有其值得破译的密码。雕版印刷技术生生不息的密码就是创新。
           市场创新催生雕版印刷横空出世。伟大创造来源于市场需求。在靠人抄写传播知识的年代,总有人想找到比别人更优的方式取得竞争优势,你说他想成名成家也好,想发家致富也罢,哪怕是装酷显摆,总之,他想与众不同,一鸣惊人,实现人生梦想。而雕版印刷的发明者就是看到了读书人对经典著作的渴望,为了考秀才中举人,乃至登堂入室高中状元,社会对四书五经的社会需求量很大,为其配套的策论辅导教材也很有市场,但手工抄写的速度慢,效率低,差错率高,更重要的是还不太容易取得。如果有一种标准化、规模化的抄写方式出现,那将一劳永逸,一本万利。正是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激发了利益导向 ,一种由文化商人主导的新市场被开辟出来了,雕版印刷业由此横空出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但可以想见,在其市场成熟之前的失败教训比比皆是。领跑者折腾夭折在沙滩上,后浪们不甘示弱,从跌倒处爬起来再继续试验,多少代人为市场创新付出努力。我们看不到历史背影,但一波三折的失败在所难免,这是任何市场创新都免不了的学费。当我们为千年前的雕版印刷技艺感到自豪时,更应从中看到市场创新的强大驱动力。是市场创新催生了雕版印刷,是多少代人不断创新成就了雕版印刷。
           集成创新助力雕版印刷技艺日臻成熟。现在我们看到的雕版印刷技艺似乎十分简单,殊不知在千年前也是石破天惊,用现在的话说,这是集成创新的典范。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技术全面集成在一项技术上,它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技术的叠加和乘数效应的释放。其创意设计的诞生非同小可,将诸多技术巧妙集成,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非超强大脑不可,是谁先想到这一点的,史料并未详尽,但集体发明更难能可贵。着墨,黑墨彩墨看似颜色之别,实为精细化工的雏形,其配伍生产过程、制作技能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再加上天衣无缝的运用,更是巧夺天工。古版书籍字体不褪色的诀窍凝聚着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再说雕版,取什么样的材质,如何脱水防变形、防开裂,怎样使版材既保持一定硬度又便于人工雕刻,这不仅需要经济积累,也需要理论支撑。摹拓也不容易,不经过反复调墨比较,使墨色浓淡相宜,不经过多次试验查勘,使色彩赏心悦目,不经过一定时长的晾干,使字体清晰不精,一本书就很难成型,至于装订等细枝末节就不用多说了。在纯手工的年代,将诸多技术有效集成形成新产业,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充分依托前人创造的技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突破既有框架,构思新的发明,产生新的业态,取得先发优势,将技术效能发挥到极致,更好服务社会壮大自我,实现人生跨越,这是我们从中悟到的心得。
           品牌创新延长雕版印刷技艺的生命周期。自古及今,人类的发明创造很多,有许多随着历史灰飞烟灭,还有一些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弥足珍贵的非遗。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雕版印刷业成为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产业。产业竞争比技术比质量比服务,最终化为品牌竞争。为叫响品牌,其创新举措不断推进,从装帧设计、内容编排、字体选择,到套色印刷,生产厂家无不盯住用户殚精竭虑,唯恐哪个环节出错带来口碑流失,致使生产遭挫市场萎缩。为巩固扩大市场,围绕用户需求,精益求精,持续改进,扬州雕版印刷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清代大型文化工程《全唐诗》《全唐文》皆由清朝政府指定在扬州刻印,更加奠定了扬州在雕版印刷界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些都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非遗保护传承任重道远。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对非遗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借助科技力量保护传承大势所趋。非遗本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科技,时至今日,我们更应拥抱科技,以持续创新让非遗发扬光大。我们保护的是非遗技艺,传承的是其创新精神,而不是一味地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半步。创造历史是对历史最好的礼敬,围绕文化传承,先人用持续创新之举推出雕版印刷,使其成为产业,今天我们决不能抽离其产业属性,让其成为供人参观的摆设,更应融入现代生活,化为日用而不知的产业。雕版印刷技艺唯有注入产业属性,强化创新基因,拥有广阔市场,才能活下去火起来。至于在人工智能时代,雕版印刷术成什么样,那得看我们能否破译其古代发明的创新密码。雕版印刷技艺之类的非遗不能将此作为蛊惑的噱头,也不能作为伸手的理由,更应从创新密码中找活路,回到手艺的本质、生意的竞争,抓住千载难逢的窗口期,营造美美与共的新场景,拿出与时俱进的新产品,培育硬核科技的新产业。非遗无论名气多大、年头多长,都不应倚老卖老,而更应与时代同步,用创新破局,为发展赋能。否则,等来的只能是被时代遗弃。
           《雕版印刷技艺》固然是专业志书,但其前世今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兴衰沉浮,记录了技艺类非遗共同发展的轨迹。鉴古知今,非遗保护传承既需要拥抱新时代,也不能忘却老记忆。老记忆里的来时路可以启迪我们不走回头路,勇闯创新路,踏上阳光路。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发现规律,破译密码,其意义非同小可。
           一孔之见有哗众取宠之嫌,为防读者误入歧途,我还是建议有兴趣的去看原著。因为著作里有更好看更值得细品的地方。(作者:金沙人)
  • 封面

  • 焦点

  • 焦点

  • 导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