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会客厅]朱道平:我的生命无极限
2014-10-11 09:28:20 来源: 作者: 【
导读:朱道平,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9月27日-10月12日,“山水清音——朱道平中国画展”在艺庐美术馆举行,展出他近年来的精品力作61幅。9月28日,朱道平来到会客厅,畅谈自己的艺术道路。

人物名片】

      朱道平,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9月27日-10月12日,“山水清音——朱道平中国画展”在艺庐美术馆举行,展出他近年来的精品力作61幅。9月28日,朱道平来到会客厅,畅谈自己的艺术道路。

     

渴望光明的日子
    
      自1973年作品首次入选全国美展,历年来,朱道平的作品均参加全国及省级重大展览,引人瞩目。看过他作品的人,无不被他笔下的山水清音所感染。坐在直播间里的朱道平,温文尔雅,回顾起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他感慨,从一个年轻学生到知识青年,再变成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后来又成为画家,“走过了40多年的路”。其实,他与绘画的结缘,还要从童年说起。
      朱道平家乡在浙江黄岩,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前清翰林,家中有一座藏书楼。九岁之前,他就在这里成长。祖父虽然不事丹青,但家里的字画很多。受此熏染,朱道平虽在髫龄,就喜欢看书,对书中的图画尤其着迷,“一些关于中草药的书里面,有很多白描的花卉,我很喜欢看。”热爱绘画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种下了。
      九岁之后,朱道平来到南京,在父亲朱有玠身边生活。朱有玠是我国园林建筑***,“因为园林,曾多次来过扬州”。在南京,朱道平经常跟随喜欢绘画的父亲外出写生,平时,则在家翻看一些传统艺术家的传记。耳濡目染,朱道平对于绘画的兴趣逐渐滋长。初中毕业,也就是1965年的那个漫长暑假,因为没有了课业的压力,朱道平和身边几位同样喜欢绘画的朋友开始动手学习画画,临摹江苏国画院画家的作品。
      不久,文革开始了。对于外界的“热闹”,朱道平并不关心,继续埋头画画。事后回顾,朱道平觉得这是一种幸运,没有把那几年的时间荒废掉,而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久,朱道平的身份从学生变成了知识青年,下放到高淳。在那里,他度过了几年艰苦的插队生活;也是在那里,他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的源泉,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七十年代初,社会环境在文艺方面有所复苏,朱道平得以被高淳文化馆吸收,业余从事美术创作。很快,他就展露出过人的艺术才华,创作出《夜校归来》、《不夜的山乡》等作品,连续入选1973年、1974年全国美展。
      当时的朱道平,二十四、五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笔下的作品,却出人意料的以黑夜为主题。朱道平说,那正是因为他对光的渴望。山乡的生活,与城市不同。到了晚上,夜色弥漫,黑暗笼罩着一切。如果没有手电筒,人们简直无法出行。如果在赶夜路时,远处有一星半点的灯光,就不会迷路,“那时候,对灯光的迷恋是非常强烈的”。山乡也有热闹的傍晚,那便是看露天电影。放映队从公社来到打谷场,大家聚在一起看露天电影。放映结束后,有的人打起了手电筒,有的人点燃稻草照明,打破一点点黑暗,寻觅归路。这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壮观,也很有意境”。在创作的时候,他便把这种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去。这段经历,让人无法不想起顾城的那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幸遇三位***
    
      成就一位大画家,幸运和努力都必不可少。在这方面,朱道平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经历。
      高中时候,朱道平学校里有一位校友魏镇,是著名国画***魏紫熙的儿子。近水楼台,朱道平得以常常去魏紫熙家中观摩***作品。对于这位勤奋的年轻人,魏紫熙也经常加以指点。这份机缘,如今想来,实在是太难得了。
      1979年,南京书画院成立,首任院长林散之。林散之先生诗书画俱精绝,人称当代三绝,又尤以书法名世,世称草圣。在南京书画院,朱道平有幸成为林散之先生的助手。当时林散之先生已失聪多年,二人之间就通过笔谈来交流。谈及当年的这段往事,朱道平至今仍感佩不已。“林老在艺术上是个很执著的人。对我们年轻画家,寄予了很深厚的希望。始终是把我们年轻人尽量往前面推,让我们出更好的作品。”林散之曾在扬州生活,至今仍有后人在扬州,这让朱道平的心中对扬州多了一份亲切。
      朱道平与西画***苏天赐的关系也非比寻常,是苏天赐的女婿。苏天赐师从中国美院首任院长林风眠,深得真传,是中国西画的领军人物。有十多年的时间,翁婿二人同住一幢楼里。同在一个屋檐下,又都是画家,不免要谈到艺术问题。“他从不说你应该怎么画,而是说这个事情,我认为怎样;这幅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尽管画种不同,但朱道平依然从宽泛的意义上得到岳丈的熏陶。有人评论,朱道平从岳父的画中学到了色彩的运用方法——那种异常简淡的画面语言、高度概括的笔触,给了他很深的影响。
      在艺术的道路上,幸得三位***的指点,这种机缘,可遇而不可求。可求的,是他自己对艺术的孜孜矻矻。画展承办方、南京养墨堂美术馆吴维超馆长认为,朱道平多年来没有忙于搞市场,而是静下心来,一方面做好南京书画院的相关工作,帮助了很多优秀的画家,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画画好,“这是很了不得的”。吴维超认为,当今画坛,画人物形成自己风格的画家相对更多一些,画山水而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相对较少,因为“一千年前的山,还是那座山”,在这方面,古人留给今人的空间很小。而朱道平能在30年前就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不断地完善,实属难能。
      2010年,朱道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馆长看到他的作品,赞叹不已,专门写了一篇《点染江山——感受朱道平先生的绘画世界》。在文中,吴为山先生对朱道平的点、线和色彩的运用,以及作品中的“气”大加赞赏。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背后,是朱道平过人的勤奋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寻找新的探索点
    
      有人以为,朱道平二十多岁便崭露头角,然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成为专业画家,可谓顺风顺水。其实不然。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因为只专不红的缘故,朱道平又回到镇江(上南艺之前,来自高淳,当时高淳隶属镇江,因此毕业后仍回镇江),在镇江工作两年之后,朱道平才调回南京。这时,已经是1979年了。
      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思想层面的日渐活跃,原先相对比较程式化的艺术观念也面临挑战。西方的、中国传统的绘画的影响,都慢慢浮现出来。黄宾虹、齐白石等大家的作品频频展出。有一次,他赶往浙江博物馆观看黄宾虹的个展,原本准备看一天就返回,结果看了之后,大受震动,于是一连看展看了一个星期,在展览馆里,就动手临摹了十几幅作品。眼界的拓宽和观念的更新,更让他产生了革新单一画风的愿望。在1985年前后,朱道平的画风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变。不仅如此,朱道平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搜尽奇峰,再用自己的技法,将它们变为笔下的山水清音。扬州画院刘南平院长认为,朱道平的笔下,流露出的是林泉高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抒发。朱道平在作品中充分调动绘画语言,完美地传达了他想要表达的意境。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朱道平已年过六旬。现在的他,依然在艺术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他说:人的自然生命是会萎缩的,这是自然现象。但不管怎样,他仍会继续往前努力,不断发现新的探索点,使自己的艺术道路走得更加健康、宽阔,也更有深度,因为,艺术生命可以超越自然生命。


        本报记者/刘晨薇 高笑天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会客厅]戴忠仁:我要做老板 下一篇[新闻调查]扬城街头职业乞讨调查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