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会客厅]董平:全能大儒王阳明
2015-05-22 15:40:48 来源: 作者: 【
导读:董平: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名相管仲》与《传奇王阳明》,主要著作有《陈亮评传》、《浙江思想学术史》、《天台宗研究》、《王阳明的生活世界》等。




阳明其人
全能大儒,知行合一

    记者: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能大儒,在您看来,王阳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董平:古人要评价一个人,会从立德、立功、立言三个角度去评价。历史上,真正能够把这三者都做到极致,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的人物是不多的,而王阳明就是真正做到的人。
    记者:王阳明非常注重实践,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一个格竹子的故事,非常有名。
    董平:不仅仅是格竹子,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实践的一生,就是实践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观点的一生。格竹子的事情发生在王阳明十六岁那年。此前一年,陕西地方有流民暴动,当时的情况闹得不算小。王阳明听说这个事情以后,想要报国,于是他就一个人去考察居庸关,去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些情况,并且回来写了一个考察报告。这很不容易。十五岁的孩子,一般也就忧国忧民这么忧着,很少有人能够切身去考察。格竹子的事发生在第二年。因为他读朱熹的书,朱熹讲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也就是说,天理包含在一草一木当中,我们通过对一草一木的了解,是可以还原天理的。阳明先生了解到这个观点之后,他就去做。他父亲的官署里头,刚好有两丛竹子,他就去格竹子,格的结果,是自己大病了一场。
    王阳明实践的性格非常显著。他到一个地方,不是说我去当官的,就坐在官署里,不是那样的。他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我们觉得王阳明打仗很神,实际上,这都是从辛苦中得来的。他对地理环境熟悉了以后,把兵法运用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克敌致胜。

阳明心学
在生活中呈现良知
    记者:后世谈到王阳明,与心学是分不开的。王阳明的心学是怎么来的?
    董平:儒家思想的发展,在历史上是经过许多曲折的。比如说唐朝,儒家思想的发达程度,实际上是不如佛教的。所以到了宋朝的时候,一些思想家就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的孔子孟子的圣人之道,怎么还不如佛教那么深入人心呢?研究的结果,就导致了儒家思想的复兴。这个复兴运动形成的结果,我们通常就称为理学。理学又分为不同的学派。元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朱熹的思想更受到重视,形成了“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局面,大家都照着朱熹说的去说。可是王阳明不一样,他是个非常重视实践的人。他认为既然是圣人之学,就不仅是个理论,还应该是个实践的体系。在实践当中,他感觉到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观点有问题,在实践当中不起作用,不能使他成为圣人,所以他就去反思、研究朱熹思想的整个体系。就是在这个前提下,他提出了一些观点,核心是强调,一个人,真正可靠的,是自己的心灵。他把这个本心称为良知,由此开创了一个以致良知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为了将它与朱熹的思想体系相区别,后代的人,包括他本人,就称之为心学。
    记者:阳明心学很复杂,您在百家讲坛用那么长的时间来讲,能不能用最简短的话让读者了解阳明心学呢?
    董平:心学的理论体系说起来很麻烦,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那么点意思。每一个人,我们为什么能够学习,能和世界进行联系,都因为我们有一个本心,有一个良知在。那个良知本来是一个好的东西,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感觉到心里还有个良知存在,所以我们便胡作非为,说话做事不本着良心,渐渐地不仅仅是离圣人越来越远,而且离人越来越远。人真正要回归到他自身生活的本来状态,还原我们生活的真相,真正使自己走向成为圣人的道路,那就必须要把我们的良知,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在现实生活当中把它呈现出来,这个呈现良知的过程,就叫做致良知。这就是阳明思想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说起来很简单,也不复杂。

古人学问
学是学,习是习
    记者:您研究王阳明,同时又在大学哲学系任教,王阳明个人的思想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董平:我觉得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关于学术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社会更多地受到西方学术传统的影响,把学术或者说学问仅仅当作一个理论的东西,所以书越写越厚、越写越多。古人对学术的观点不是这样。因为学,必须要习。我们现在讲学习好像是一个概念。在古人那里不是这样,学是学,习是习。读书、向老师请教,这叫作学;习是什么呢?习就是实践。你要把学来的东西在生活中去还原,在生活中落实,在生活中去做,这叫做习。所以《论语》里头曾子有一段话,“吾日三省乎吾身”,每天都要多次的反省自己,反省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条是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条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三条是传不习乎?意思就是老师教给我的东西,我有没有去习?我们今天把学习看成一个词,理解不如古人全面。
    所以就我个人来讲,我再回过头去回答这个问题,我学习王阳明的思想,研究他的作品,当然我也有我所谓的学术的目的,因为我是在高校里面教学生的,如果我自己都弄不明白,我没有办法去教学生的。我们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充其量只能以其昭昭使其昭昭,对不对?所以我们自己要尽量把它弄明白。这是我的目的之一。但是你说对我有没有影响?我想当然是有。所谓的潜移默化嘛,多多少少总会受到影响的。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我们像曾子一样,我们要不要反省自我的生活啊?我今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对头还是不对头?你只有在反思的过程当中你才是清醒的。我想我们经常去做,可能会使我们比较少地重复犯错,渐渐地使我们少犯错误,如果使我们不犯错误,那就使我们做到圣人了。

泰州学派
阳明后学,历史上挺有名
    记者:扬州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在历史上,扬州的儒家文化也很发达,汉代大儒董仲舒就曾在扬州作江都相。您是第一次来到扬州,在您的印象当中,扬州是座怎样的城市?
    董平: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凡了解中国文化,对于诗词歌赋稍微有一点接触的,没有不知道扬州的。在我的印象当中,扬州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四季气候宜人。这里的人,女的都很漂亮,男的都很儒雅,因为历史上的扬州就是座非常儒雅的城市。
    实际上扬州与阳明学派的关系还很深,从中还可以看出扬州人性格当中的另一面。扬州和泰州现在分开了,以前泰州就是属于扬州的。在当时,有个泰州学派,是阳明后学的学派。泰州学派在历史上还挺有名。从泰州学派,就可以看到扬州人性格的另一面。泰州学派主要是些什么人呢?都是商人、农民,也就是中下层人民。他们都有自己的行业,比如贩盐什么的。但是他们信仰阳明学。他们不能像读书人一样,天天去研究,所以他们把它转移到实践当中去。在历史上,称他们为王门左派,并且批评的比较多,批评他们不读书。可是他们都是中下层人民,没有时间读书,而且在他们看来,也不需要读那么多书。良知不就在我心里吗?在现实当中致良知不就完了吗?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记者:他们怎么践行的呢?
    董平:他们有所谓功过格。就是我一天做了很多的事,把它记下来。做了什么好事,什么坏事,都把它记下来。每天不断反思自己嘛。好的要继续保持要发扬,坏的不能重复,下次不做了。这不是很好吗?这个是他们付诸实践的一种方式。用现在的观点来说,他们有思想解放的意识。哪个权威说的什么什么,不算,跟我这个良知不符合,我可不信你的。这个泰州学派挺有意思的。
 

本报记者/刘晨薇 高笑天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特别报道】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 下一篇【新闻调查】扬城综合体发展调查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