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新闻调查】仪征后山区土地流转之困
2015-05-25 19:53:01 来源: 作者: 【
导读: 近年来,仪征“后山区”的一些流转土地被“非农项目”侵蚀,“粗放式”的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模式暴露出不少问题。

      农田里盖起大别墅
   
    “耕地上先是建起了炒茶车间,现在又建起了门楼子,我们以后怎么种!”仪征刘集镇***村村民陈广江看着承包地里建起的房子,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层楼高的砖结构门框已经基本完工,一部分建在了茶田上,留下了深深的地基。
    村民们介绍,2006年,“三叶春茶合作社”租用了***村何庄、李庄等村民小组的近150余亩土地,用于茶树种植,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茶场三个合伙人中有人撤资,茶场随即缩小了种植规模,将其中的40多亩土地“转”给了***村村委会。“那40亩原本是种水稻的,因为种茶树破坏了耕作层和水路,还建了大几百平方的房子。”陈广江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阻止茶场再建房子,就是为了防止农田再遭破坏。
    “陈广江敢再来闹,我就和他拼命。”81岁的李广安家住在茶场门楼旁,他作为最直接的“利害关系人”支持“违建”。“建门楼和炒茶车间,人家也是希望能多赚点钱,茶场有了钱,我们的租金才能有保障”。***村何庄组会计俞士年告诉记者,“三叶春茶”刚开始给村民的租金只有248元/亩,2012年涨到了现在的550元/亩,村民们希望今年将租金涨到800元/亩。“茶场的生意好了,才有涨租金的可能。”
    事实上,这样的争论与纠结并非个案。“茶场下面的苗圃里已经盖上了大别墅,水田被破坏得不成样子,竟无人制止。”村民卞先生告诉记者,茶场旁一块农田由***村村委会流转给了个人老板张新亚,投资苗圃项目。记者在这处“苗圃”看到,这块用围墙圈起来面积30多亩的土地上,游泳池、停车场、景观湖一应俱全,最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的是一座面积上千平方的豪华别墅。而所谓的“苗圃”,只是穿插栽种的少量景观树。“别墅是村里瓦匠包工包料砌的,花了130多万,内部还没有装修。”管理人员王中华告诉记者。“正是有这样的别墅起到反面带头作用,农田里的违章建筑才会接二连三地出现。”***村一位村民愤怒地表示。
    其实,针对农田里的这些违建,仪征国土部门也叫停过,但最终还是建了起来。“违建别墅刚打根基时,被国土资源部的监察卫星拍过,我们带着挖掘机前去制止,对方当时答应停工。”刘集镇国土所副所长胡智军表示,在过去的两年中,因为国土所的相关工作人员“失职”,让违建别墅一天天“长大”了。胡副所长表示,将按照法定程序处置这些违建。
   
    土地流转中的乱象
   
    “有不少村民不反对违建,在违建的承包人‘做工作’以后,违建就能建了。”***村村委副书记卞永权将违建存在的责任推给村民,认为是村民的态度纵容了这些违建。“不能因为村民的态度,村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就‘不作为’。”陈广江等村民则认为,村里和相关职能应该承担责任。
    记者调查发现,仪征后山去流转土地项目乱象丛生。以“三叶春茶合作社”转给***村的40亩流转土地为例,茶场当初“抛弃”40亩流转土地时,***村村委会花了40万买下了地块上的违建,还花了10多万将其装修一新。***村村委会接手后想搞“农家乐”,找来市区一家装潢公司的负责人徐某承包,再由徐某找人“合伙”投资,当时根据项目发展的需要,又在农田里挖了四五个鱼塘,可“农家乐”开了两三个月就歇业了。目前,这40亩流转土地上,近千平方的违建由一家监理公司租用作临时办公用房,四五个鱼塘由徐某养殖,其余部分则由村委会负责种树。
    土地流转虽然“一波三折”,原本的农田被破坏得“四不像”,但这并不影响参与运作各方的收益:“润通监理”租用房子的年租金加上租金的税钱共9万元,收取这9万元的徐某每年只给***村6万元,***村每年则只付2.5万左右的租金给村民。“村委会和徐某都将流转土地进行出租、转租牟利,我们的土地成了别人赚钱的工具。”***村村民陈先生向记者感概道。
    记者试图查看这几个土地流转项目流转协议,村民们表示“协议在村里”,但“没看到过”,而***村村委负责人和几个村民小组负责人均称协议是对方代表村民与承包人签的。记者进一步调查得知,村民口中那份茶场土地流转协议约定了租金“三年一涨”,但承包人郭文新给记者的说法却是租金每年按367斤水稻市价“五年一调整”。“具体费用什么的要问村里,我不便回答,但费用里包含了管理费。”“苗圃”别墅的主人张新亚拒绝向记者透露流转协议的相关内容,他只透露土地是通过村委会流转来的。“村里说是每年800元/亩”记者核实这一说法,张新亚笑着回答“那就是吧”。
   
    盲目招商留下“后遗症”
   
    近年来,位于仪征“后山区”的乡镇约有10多万亩的农用土地进行了流转,实施的农业种植、“农家乐”等项目多达几千个。新集镇庙山村就有10多个这样的项目,用地面积达到了2000多亩。在该村一个名为“润德菲尔”的农庄里,除种植经济作物外,农田上还建起了阳光房式的餐厅、豪华的宾馆等建筑。“入园门票68元/人,可以作为入园购物、吃饭的抵用券。”在该园门口,一名工人员拦住了记者,收取入园门票。但记者随后致电仪征市物价部门了解到,该收费并没有在物价部门备案。
    而在庙山村韩坝组一块200多亩的流转土地上,“海东农业园”在农田里建起了高大的门楼,但内部却显得十分荒芜。“总投入近4000万元,后面还有几千平方的配套用房没有装修,打算以后开办宾馆、餐饮。”投资人的亲属向记者表示,每年支付给农民的流转租金只有15万元,但租金和巨大的投资相比,不值一提。记者了解到,这块流转土地的租期长达50年,已经远远超过我国土地承包的期限。“游客来了总得吃饭、休息吧!如果没有餐厅和住宿怎么能吸引和留住游客。”在仪征新集镇庙山村附近,一位生态休闲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生态农业项目纷纷落户庙山村后,以该村的韩坝组为例,该组人均土地从约1.4亩减少到目前的0.4亩,不少农民的收入以“种地为主”变为“收租金为主”,但是否能如期拿到租金,并不能完全有保证。“这是老板有钱,要是没钱‘跑路’了,这么大块地方根本无法复垦。”韩坝组组长韩先生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农业项目,担忧地向记者表示,不远处的这个生态农庄前后已经换了三任老板,第二任老板“跑路”后,村委会想办法贷款数十万元才付清了拖欠村民的流转租金。“村里垫付的这些钱,只能等着‘下一任’承担。”
    事实上,因为投资失败“撒手不管”的案例在“后山区”并不鲜见。“有些外地人来承包了土地后,因为种植失败付不起租金只能选择‘跑路’,因为土地上剩下的农产品还没有租金贵。”***村委副书记卞永权表示,因为农业项目投资大、收益慢,一些老板根本“耗不起”。
   
    土地流转之变 
   
    据仪征市土地交易中心统计,目前仪征每年对于流转土地的需求是8000亩,而供应量只有三四千亩左右,且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陈集、月塘、新集等丘陵山区乡镇,价格从400元至1000元不等。“以前找块地只要和村民、村委会谈好就没事了,现在没那么简单了,手续复杂不谈,审核也很严格。”等待土地计划投资农业项目的黄先生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
    “交易中心进一步规范了流转土地交易,我们要求土地流转100亩以上或交易金额5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到交易中心备案、招标,低于这个标准的必须到镇农经站备案、招标。”仪征市农工办土地流转中心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农工办将对土地流转项目进行调查、公示,实际操作中还将严格控制“工商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项目的经营,杜绝大兴土木、“圈地”等乱象。“严格实施农村土地流转项目,是为了保障农民的收益。”
    ***村村支书马呈福也表示,过去“粗放式”的招商模式已经不行,现在招引的企业或个人首先要考察对方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实力。“以前到农村租地搞农业的人中,有不少玩投资的是‘空手套白狼’,现在没那么简单了”。在严格实施土地流转项目的同时,一些地方也开始尝试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操作一些土地流转项目。“目前我们村的农业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了五六百亩土地,将进行水稻、苗木等品种的规模化的种植。”马呈福表示,“这些项目实施后,不但能保证农民拿到流转租金,以后还能享受到盈利后的分红,让农民利益最大化。” 
    “由村委主导经济合作社运营,应该说只是一个过渡,最好的办法是在农民中找到‘带头人’,把农民组织起来,公司化、企业化运营。”刘集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高俊认为,政府更多的是要将职能转变到服务上,帮助农民合作社来控制风险,对项目进行认证,进行政策扶持,建立现代规模农业发展模式。“我们到台湾去学‘农民协会’,也是希望能够找出一条适合丘陵山区发展农业的道路,找一个好的‘带头人’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致富。”
    仪征市委农工办主任郑玉龙认为,要发挥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作用,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和规范服务,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调查】 透视幼儿园“入园难.. 下一篇【特别报道】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