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专题策划]舌尖上的扬州(1)“包”打天下(二)
2012-06-08 11:48:33 来源: 作者:策划:戴求 【
导读:扬州人的一天,是从“皮包水”开始的。一笼香气四溢的包子,一杯翠绿碧清的茶,这便是扬州人的早晨。这座两千多年的城市,沿袭下来许多安逸的生活习惯,经历了无数历史变迁,也未曾有过改变。

序是捏褶子包圆,一般人做不来,这也是家庭制作包子很难的原因之一。翡翠烧卖是淮扬点心中非常重要的一道,皮薄得几近透明,馅心用青菜剁碎,再拌以重油和糖蒸出来,颜色碧绿,入口欲融,与千层油糕并称为“鸳鸯”,成为有口皆碑的“扬州双绝”。
       味如其名,汤包对食客舌尖的诱惑正在于汤汁,民间有一个吃汤包的口诀: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最后一扫光。
       性急的外地食客不知就里,常常被烫得鼻扭嘴歪,戏称汤包为“烫包”。而老金等扬州老食客却在这种优雅的品尝中获得了别样的滋味。
        叶千金是富春白案厨师长,早晨7点,富春食客人满为患,叶千金忙得不可开交。在富春已经待了20多年的他对包子制作有着别样的理解。以富春名点三丁包为例,以鸡丁、肉丁和笋丁为馅心。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又嫩;肉丁选用花肋条,膘头适中;鸡丁、肉丁、笋子按1:2:1的比例搭配,要做到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然后用老酵发好的面做皮,让馅心卤汁松软甜美,绵嫩入味。
        晚上,叶千金将老酵和入面里,根据冬夏温度的差别,一早五点便来到店里扯面做包子皮。老酵发面的时间比较长,往往要经过一夜,但口感扎实有弹性,带着天然面粉的香味。用刚擀出来的面皮包上馅心,每天重复这样的动作,叶千金最快一分钟能包上十个包子,麻利地用手的温度给食物传递生命力。
       早晨富春的厨房常常被一团蒸汽包围,用来蒸包子的蒸笼高高摞起十来个,密密排开。中国人最早将“蒸”带入厨房,这种烹饪方式保持了食物完整的形状,而水蒸气的运作,使热量比较均匀弥散于容器中,带来了无数的美味。
       与富春包子不同,古运河边的锦春包子是用的泡打粉发酵,泡打粉发酵出来面粉的包子口感绵软,不同于老酵发酵出来面粉般强调韧性。锦春的龙凤包比较有名,其中还有一段传说。据说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南巡,烟花三月,到了扬州。见到一座雅致的宅第,停龙船靠岸欣赏。宅第内绿树粉墙,漏窗香廊,小桥流水。乾隆唤来园主,发现园子未曾有名,面对园内繁花似锦,春意盎然,便赐名“锦春”。
    此时有一妙龄女子前来,送来一对“龙凤包”。此女子是园主的独女,自幼喜欢烹饪,尤其擅长白案,制作出来的包子点心堪称一绝。“龙凤包”,一只是五丁包,一只是翡翠烧卖,香鲜扑鼻,让人胃口大开,乾隆一下子吃了三对“龙凤包”。女子说,包子用参丁、鸡丁、肉丁、笋丁和虾丁制成馅料,烧卖为素烧卖,色似翡翠,荤素搭配,龙凤呈祥,所以称作“龙凤包”。
   扬州的老餐饮似乎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找到某种历史的渊源,尽管其中附会的也比较多,但也足可见出扬州餐饮的文化与名头。
   近几年扬州包子在外埠名声大振,而此前扬州炒饭更为外界所知。在当今世界各地最知名的中国饮食,恐怕还非扬州炒饭莫属,在很多国家都有打着扬州炒饭的中国餐馆存在。
&
Tags:舌尖上的扬州 美食 扬州 包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专题策划]舌尖上的扬州(2)江湖.. 下一篇【深度报道】汶河古巷游 能否助旅..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