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指尖上的扬州-市场的命脉(二)
2012-09-28 10:24:42 来源: 作者:阿洛 【
导读: 工艺是时代的特征,不仅凝结了时代的文化,也展示了时代的艺术。因此,对于某个或者某些时代来说,特定的工艺与时代是相契合匹配的。 本质上说,这种时代感已成为某些工艺正在或业已走向衰亡的“冷兵器”。 传统工艺的精美在于人的创造,而创造的价值最终还需要市场的检验和认可。因此也可以说,市场决定了工艺的命脉。 扬州的工艺大师和批量的行业师傅们在一个个工作室和作坊里,通过长年累月的研习,将扬州工艺做到了一种外人景仰的境界,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最终又不得不走出工作室和作坊,去外部寻找出路,一次次跟市场作深刻的谈判。 “工而优则市”,扬州传统工艺行业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人分析这一现象时认为,传统工艺从选材到设计、加工,到最终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评估等等,环节众多,纷繁复杂,相对来说外人一般难以掌控,惟有在行业里跌爬滚打过的人才能在传统工艺市场中显得游刃有余。 市场无情,政府有情。近些年扬州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传统工艺发展的规划设计,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传统工艺的优惠政策,工艺产业化正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石料源头报价预设的。
    有时候一块石料到手一打开,身价立马翻了好几倍,也有的时候几乎一文不值。
    由于这种采购形式的博弈色彩,也就注定了其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性。从某种程度来说,“赌石”的存在已将许多非专业人员排斥在玉石行业之外。
    尽管“赌石”市场屡屡演绎大悲大喜故事,但对像李朗这样的专业人士来说,“赌石”过程似乎乐趣无穷。这是个完全靠多年历练形成一副火眼金睛和相对精准判断力的技术活。李朗看“走眼”的时候很少。
    而李朗的师傅李祥壮看石的本领更高一筹,但他现在常走的是“联合买石”的路子,即几个商户合资购买看中的玉石,利益共享,风险分担。
    在湾头镇玉器市场,李祥壮有350平方米的店铺和加工作坊,店铺里的镇店之宝是一块重达500公斤的昆仑玉石,据说这块“巨无霸”目前市场估价在2000万元以上。
    “做玉石需要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李祥壮本是盐城人,20年前来湾头学徒做玉器加工,多年后有了一手精湛的琢玉手艺,接着他自立门户,开始自闯市场。
    在湾头,像李祥壮这样从学徒开始,掌握琢玉手艺后变身玉器行业老板的人很多。“工而优则市”,似乎是市场经济时代扬州工的一种集体现象。
    如今李祥壮的公司有学徒工10多人,有专门的工艺设计师及雕工。李祥壮基本已不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一心打拼市场。
    来自江苏其它地区以及湖南、河南等地的大批学徒工聚集在湾头的许多工作室和作坊,从事玉器制作与经营的学习。据称这里已有玉器商家600多户,从业人员达到了10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外地人,而单李祥壮从老家盐城带过来的亲友就达到了200人。 
    初秋的太阳仍有些***辣的,9月17日下午两点,李朗(化名)骑着一辆自行车在湾头古镇一条南北向的小街上穿梭。
    沿街两侧的房屋如今都改造成了一家家玉石店。在一家店前,李朗碰到了从河南开车来的李老板。只见李老板打开小轿车的后备箱,里面露出了3块玉石料,长度都在三四十公分,李朗和几个做玉石生意的一下子围上前去。
    李朗看中了其中一块料。“三万。”李老板向他报价。
    “两万二。”李朗还价。
    “这块料真的很不错的。”李老板极力推荐。“至少得两万八。”
    “两万四。”李朗让步了。
    “两万八。”李老板仍然坚持。
    “两万六好了。”人群中有人打圆场。
    最终,李朗和李老板二人都默认了这个价格。随后李朗飞快将石料放上了自行车后座,向50米外的一家作坊
Tags:扬州 工艺 发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央视聚焦扬州中秋月,二十四桥熙.. 下一篇指尖上的扬州-时代的期冀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