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指尖上的扬州-市场的命脉(四)
2012-09-28 10:24:42 来源: 作者:阿洛 【
导读: 工艺是时代的特征,不仅凝结了时代的文化,也展示了时代的艺术。因此,对于某个或者某些时代来说,特定的工艺与时代是相契合匹配的。 本质上说,这种时代感已成为某些工艺正在或业已走向衰亡的“冷兵器”。 传统工艺的精美在于人的创造,而创造的价值最终还需要市场的检验和认可。因此也可以说,市场决定了工艺的命脉。 扬州的工艺大师和批量的行业师傅们在一个个工作室和作坊里,通过长年累月的研习,将扬州工艺做到了一种外人景仰的境界,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最终又不得不走出工作室和作坊,去外部寻找出路,一次次跟市场作深刻的谈判。 “工而优则市”,扬州传统工艺行业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人分析这一现象时认为,传统工艺从选材到设计、加工,到最终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评估等等,环节众多,纷繁复杂,相对来说外人一般难以掌控,惟有在行业里跌爬滚打过的人才能在传统工艺市场中显得游刃有余。 市场无情,政府有情。近些年扬州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传统工艺发展的规划设计,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传统工艺的优惠政策,工艺产业化正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品确实为世人称道,也屡屡在各种大赛获奖,但一些玉器小挂件却一直是扬州的弱项,这方面远比不上苏州、上海等地。
    “在上海、苏州看到人家的小挂件那才叫一个漂亮。”殷先生认为,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玉石走向大众化市场是一个必然趋势。此前,行业普遍的看法是,玉器属于奢侈品,一般适合小众化的高端消费群体。
    据说,如今扬州的很多工艺品市场内,来自上海、苏州等地的玉器小挂件市场份额已不低。在湾头李祥壮的店里,购自上海的大批玉器小件已摆在大厅中间的展柜。
    同样,广州、深圳的金银制品大量涌进国内市场,与扬州传统工艺生产的金银制品相比,制作不乏精良,成本低售价也相对低,这种冲击让方学斌们只能守着技艺另辟蹊径。
    市场的变幻,让扬州人有所顿悟:必须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如今,扬州玉器厂和漆器厂都有了玉器小挂件和漆器小件生产面市,而一些民间家庭作坊,适合大众化消费的各种工艺小件生产亦是频繁。
    “扬州的工艺也要多走出去与人家交流。”殷先生认为,扬州要多学习人家的工艺与市场接轨的模式。
    近几年,殷先生经常去上海观摩人家的玉器工艺品,发现上海在玉器的制作上已经开始更多地使用海派艺术来构图,这符合现代人艺术的审美需求,很有消费市场。而相比之下,扬州如今的许多工艺有点浮躁,过于强调手工雕琢,认为在雕琢技法上下的功夫越多作品就越好。
    “扬州工艺匠气重,整个作品构图很满。”据殷先生称,上海的许多作品很注重设计创作,有时候一个作品,设计者需要考虑很长时间,反复寻找灵感,而雕的过程反而并不长。“同样的料,扬州工做出来的作品售出时或许只是在原料的价格上上涨50%,而上海的作品可能会是原料价的若干倍。”
    这或许就是艺术的价值。
    据说,扬州老一辈的工艺***都比较重视作品的艺术构造与文化素养,而年轻一代的工艺从业者则往往急功近利,更习惯于仿造,甚至希望能够“批量生产”。
    情况似乎确实如殷先生所说。
    湾头的李朗从河南李老板处刚花2.6万元买回一块玉石料后,几乎没有多考虑就表示回去后要做成一个玉如意,售价翻一倍他就已经很满足了。
    如今的扬州工艺不少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意识到除了原料本身的价值之外,文化和艺术创作所带来的高额附加值,因此对好的设计师比较看重。据说,湾头有些玉器作坊里的设计师年薪已超百万。
    传统工艺面临困境,需要申遗保护,而开放式的保护已成行业共识。
    “对于那些还有现实生存价值的传统工艺,政府需要放水养鱼,促进和培养他们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华萍秘书长如此表示。
    而建设专业化的工艺市场早已被普遍认为是做大传统工艺产业的“孵化器”。
    近几年,扬州市政府加大了对传统工艺的扶持
Tags:扬州 工艺 发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央视聚焦扬州中秋月,二十四桥熙.. 下一篇指尖上的扬州-时代的期冀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