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十二圩老街:昔日“盐都”的背影(二)
2012-11-23 10:21:16 来源: 作者:阿洛 【
导读: 本报上期“寻找留存老街的记忆”系列文化专题我们走进了“大马头”邵伯甘棠老街,本期我们来到曾有“小上海”之称的十二圩老街。这座在百年之前人口高达15万至20万的商业重镇,曾经俨然是一座滨江城市,因为盐运的历史以及它的移民特征、文化杂烩和开放性使十二圩曾经喧嚣一时。 今天,十二圩古镇周边已经成为现代船舶产业的集聚区,而这座古镇却依然落寞,一条斑驳的老街述说着那段由盛而衰的沧桑历史。

水手搬运工有四五万人,而整个十二圩镇竟有20万人!
    各种买卖店铺应运而生,窦家二兄弟在十二圩龙江巷口开出店铺之后,这个店铺后由老大经营,称为西号老记天昌,而老二又在东边的安益街上开出了东号立记天昌,按照窦天昌老先生的描述,无论东号还是西号,每间店号门面都很阔气,收入都十分可观。“窦天昌”茶干在竞争中以“选料精良,制作严谨”,不仅战胜了本地同行中的老字号“中和兴”茶干,更是北压“界首”茶干,西超安徽“采石矶”茶干,销路远至上海、武汉、徐蚌地带,十二圩茶干也赢得“干王”之称。今天看来,之所以茶干能够如此受到欢迎,与它的便于携带、易保存有很大的关系,船上的水手船家都会带上一些茶干作为干粮或者佐餐佳肴,有的甚至携带千百块茶干,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据窦念昌介绍,原来的老记天昌所在的龙江巷口是十二圩老街上最为繁华的一段。十二圩有“九街十八巷”之说,实际上组成老街的共有八条,也可以说就是一条,说它一条是因为八条街首尾相连,说八条是因为它一条街有八个名字。老街最西边靠近盐栈被称为头帮,最东边称为尾帮,从西往东依次分别为横街、官街、永兴街、中兴街、安益街、湘乡街、江西街、如意街,直到宝应桥止,在淮盐总栈的南北另外还有栈前街和栈后街,每条街最短的不过百米左右。
    从头帮到尾帮,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十二圩残留的老街,现存有5华里,历史上两边全是店铺。据史料记载,从头帮到尾帮两边店铺林立,有400家之多,员工伙计有2000多人。这条街完全是由花岗岩条石铺成的路面,中间的条石横着铺成,两边竖着铺到了店家墙角,下面是用来排水的水道。而房屋与房屋之间留下的通道就是巷,巷子分列街道两边,街巷的整个格局看起来既有点像蜈蚣,又有点像鱼骨。街北最短的巷子也有百米,街南的巷子则只有一两户人家,紧靠着长江,有的店铺就悬空建在水上。过去的长江水紧靠近老街,而如今长江改道,水面已远离老街800米开外。
    “窦天昌”成为所有商铺中的佼佼者,更是在茶干店铺中打出了自己的老字号品牌。此后若干年,十二圩大小茶干作坊几乎都用“天昌”的牌子对外,有“王天昌”、“李天昌”等。“我小的时候在老街上就还看到过‘王天昌’的店铺。”窦念昌说。

两场大火
 “窦天昌”西号、东号都是前茶干后酱园的格局,在生意上,老大因为育有四子,上面两个儿子继承了父亲基业,后面两个儿子均一心攻读,家中事业如日中天,一派欣欣向荣。老二房中却只有一个儿子,一心打算在十二圩政界混个差事,无心祖业。
    老大和老二先由业务竞争渐渐发展到了矛盾不断,之后更是升级为不相往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兄弟二人相继去世,两家才逐渐恢复了走动。
    但在这三四十年里,十二圩的历史也发生了重大转折。光绪后期,一场大火烧去了中心大半条街道。元气刚刚恢复,1913年的民国二年,洪都码头失火,近千条江船化为灰烬,倒下的桅杆使几里长的街道又被烧去了三分之二。对于这两场火灾的规模,窦念昌
Tags:十二圩 老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扬州老鹅“试水”连锁经营-盐水鹅.. 下一篇《温州一家人》带来正能量 殷桃..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