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十二圩老街:昔日“盐都”的背影(三)
2012-11-23 10:21:16 来源: 作者:阿洛 【
导读: 本报上期“寻找留存老街的记忆”系列文化专题我们走进了“大马头”邵伯甘棠老街,本期我们来到曾有“小上海”之称的十二圩老街。这座在百年之前人口高达15万至20万的商业重镇,曾经俨然是一座滨江城市,因为盐运的历史以及它的移民特征、文化杂烩和开放性使十二圩曾经喧嚣一时。 今天,十二圩古镇周边已经成为现代船舶产业的集聚区,而这座古镇却依然落寞,一条斑驳的老街述说着那段由盛而衰的沧桑历史。

深信不疑。据他回忆,1973年他在老宅挖井的时候,因为地处江边,原本两米就可见水的井却足足挖了六米,因为在两米之下他挖出了一层灰烬,有五十公分厚,往下没挖多深,又挖出了另一层灰烬,足见两场大火焚去了多少繁华。
    从建淮盐总栈到1930年后“两淮盐务总栈”撤销,十二圩经历了近六十载的繁荣。淮盐总栈撤销后,十二圩商业迅速衰落,大批航运人员和经商者离开,使得十二圩的人口规模迅速缩减到了2万人,而地方行政权也从过去的“十二圩两淮盐务总栈”移交到了仪征县,成立了仪征第三区公所。其后,十二圩经历了汪伪、日伪等时期的多年战乱,再难恢复昔日繁华。
    十二圩人口的迅速缩减,主因是其人口构成主要为外地人,所以十二圩至今依然还保存着各地的风俗。在十二圩,每年端午的龙舟赛就是由湖北人带来的;十二圩杨泗庙里供奉的杨泗老爷原是属于湘禾帮的水神,因盐运而被带到了十二圩,立庙奉祀。天井是徽派建筑不可或缺的元素,十二圩的建筑受到徽商的影响很深,连天井里的排水都是孔方兄的样子,还有江西帮的龙灯,安徽帮的高跷,等等。十二圩的戏剧、曲艺种类近20种,饭馆酒楼虽以淮扬菜为主,但同时又兼顾各地口味。
    在窦念昌记忆中,儿时在街上各处玩耍的经历,让他至今难以忘怀。他告诉我们,十二圩虽然由繁华转为落寞,却可依稀看到往日“小上海”的规模。直到解放后,十二圩的名气依然很大,那个时候,家里亲戚来信,信封的地址只要写上“苏北十二圩龙江巷口”就可以顺利到达。
    “从头帮圈门向东,那座很高的小楼是当时十二圩的火电厂,有它的时候,仪征还没有用上电呢。”走在十二圩的老街上,窦念昌的记忆完全被打开,永兴街上的刘文新大戏院、兴隆泉茶馆、聚财源酒楼……虽然现在这些老字号都已不复存在,但每次走过原址他仍然十分激动,那些尘封在他心里的往事被抒发出来,“再往前还有十二圩药房,这里过去是仪征最有名的药房之一,周边地区的药店都要到这里来批发药品,直到今天这里还是十二圩卫生所,里面依然使用着古老的存放中药材的抽屉匣子。”
    “窦天昌”茶干从清光绪年间在十二圩立足,品牌保持达百年之久。解放后,“窦天昌”被收归国有,名为十二圩豆腐厂。窦天昌制干后人外流,十二圩制干同业于探索仿效中出现了李天昌、王天昌等等,但也继承了这一名产,使得名噪一时的十二圩茶干重返市场。

留住时光背影
两场大火虽没有焚尽十二圩老街,但近些年当地居民的翻建却让十二圩老街失去了不少古韵。如今,老街上的条石已经不见了踪影,据十二圩办事处刘霞副主任介绍,现在的大理石板是近几年才铺上的。
    “上世纪70年代,十二圩的某位领导干部突发奇想,要在江边修建一座码头,于是将老街上的条石大部分撬走,只留下一部分尺寸不合适的,如今这些被抛弃的条石铺在了龙江巷内,而那些被选走的条石却最终沉入了江底。”回忆条石的失踪,窦念昌至今仍很痛心。
    如今的十二圩,整条街上竟没有一座庙宇还在延续曾经旺盛的香火,往日堆放食盐的堆栈已失去昔日的繁华,大多数改为了民宅。保存较好的要算淮盐总栈的门楼和门前的盐
Tags:十二圩 老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扬州老鹅“试水”连锁经营-盐水鹅.. 下一篇《温州一家人》带来正能量 殷桃..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