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湾头老街:历史与现代的邂逅(二)
2012-12-07 10:29:37 来源: 作者:严柳 【
导读: 湾头地处扬州城东北,旧称茱萸湾,古运河水道至此转弯,故称湾头。旧时,茱萸湾是扬州的水路门户,是抵达扬州的象征,有“上扬州,拢湾头”之说。 湾头老街的南段,当地人称为老玉器街。老街上的玉器生产,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条不足1华里长的街上,叫响了“扬州工,源湾头”。 盐运与玉器加工在湾头兴旺,历史与现代仿佛瞬间交错。

交易。现在,木桥也已经变成了水泥桥,避风塘也已经只剩下过去的三分之一,已经全然失去了当初的作用。今年67岁张宝东遗憾地说,因为兴建船厂的缘故,原本宽阔的湖面被填掉了很多,而至文革时期 “西连邗水”和“北接棠湖”两个圈门又被推到,最为可惜。
    湾头作为进出扬州的重要码头,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高邮到邵伯,相隔六十六;露筋两头担,只有三十三。“老扬州”陈金龙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着自己往来江都和扬州的经历:1963年我们100多名知青下放到江都渌洋湖水产养殖场,月薪13元钱。离养殖场五里之遥,有座高邮与邵伯搭界的露筋车站,坐车回扬需要1元车费。好在露筋与湾头只有一湖之隔,晚9点有一班小轮船停泊在靠近露筋处的邵伯湖中,因***头,无法靠边,由小划子将乘客送上客轮。客轮将乘客“摆渡”到湾头的一个轮船码头,票价3角。乘客下了船,便可步行到扬州。
    长江运河八百里航运,有“九牛二虎一只鸡”的镇水之物,其中“二虎”就在湾头老街。现今“二虎”只剩下一虎,而且是无头壁虎,但形状依稀可辨。相传原先有两只石壁虎,后来母壁虎跑了,只剩下公壁虎守在古湾头,有一天,一盐商的船停泊靠岸,公壁虎爬上船偷盐吃被发现后,被砍掉了脑袋。
    老街最西端,一间普通旧宅的门楣石额上,“福慧禅寺”四个大字清晰可辨,这里便是当时风光无限的“福慧禅寺”。唐朝诗人张祜有一首千古绝唱:“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道尽了山光寺的繁华和风流。禅智、山光是唐代扬州的两个寺院,禅智寺在蜀冈东,而诗中的 “山光寺”,就是指的湾头老街的这座山光寺。

扬州工 源湾头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湾头镇的街中心逐步向南转移,原先的老街南段到80年代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老玉器街。
    湾头的玉器加工作坊最早可以追朔到2500 多年前,建国后玉器加工业在湾头以玉雕合作社的方式延续,但玉雕工艺传承的主要方法至今没有改变,都是以师带徒的形式一步一步向前延续着。目前湾头镇已有玉器加工经营大小商铺300余家,从业技师超过3000人。
    张宝东妹妹张宝桂原先是邗江玉器雕刻厂的工人,今年已经整整60岁。1972年,当时国内的整个玉器市场十分繁荣,外贸订单源源不断的涌向邗江玉雕厂。在这种背景下,20岁的张宝桂通过考试进厂,做了玉器打磨工人。“但玉器行业常常是三年好三年坏,改革开放后,很多人选择了‘下海’,到了1991年‘单干’之风更是盛行。”张宝桂告诉记者,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邗江玉雕厂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差,1993年玉雕厂关闭整改。
    于是,上世纪90年代,邗江玉雕厂的300多名玉雕工人自立门户,从事玉器加工经营,稳定了这个特殊行业的人才队伍。张宝桂也和大多数的工友们一样,在湾头靠着多年积累的玉雕手艺吃饭。
    如今走进湾头镇的街道上,处处可以听到“呲呲&
Tags:湾头老街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出台半年,多数条款未能执行 快递.. 下一篇江都“粮满仓农化”被投诉的背后..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