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新闻调查]“非遗”现状扫描
2015-03-27 11:44:43 来源: 作者: 【
导读:我市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52项,在这些“非遗”项目中,有的保护发展的很好,有的现状令人担忧。

   
     书场进社区求发展
   
    3月9开始,我市10多家社区曲艺书场先后开讲,市曲艺研究所的10多位弹词和评话演员走进社区,为市民表演本土的传统曲艺项目。
    “大家好,我叫沈志凤,听书不倒霉不瞌睡,钞票都往大家口袋里送。”3月12日,市区卜桥社区念香苑书场,68岁的沈志凤和她21岁的学生陈鼎新表演弹词《双金锭》之前,以一句“噱头”作为开场白,赢得台下一片欢笑和掌声。表演中,沈志凤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开怀大笑,并配以逼真的口技和手部动作,传神地再现了书中的故事情节。台下的听众似乎“身临其境”,惊叹声、笑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2008年,扬州弹词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扬州弹词是用扬州方言说唱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出现于明末清初,一度流行于扬州及周边地区。沈志凤是扬州弹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扬州弹词的“听众”人数锐减,专业的书场如今也难得一见。“过去的说书艺人都是在各地的书场之间‘跑码头’,现在听书的人少了,书场也少了,弹词艺人很难再有那样的经历了。”沈志凤告诉记者,进社区说书是提高青年演员技艺的好方法,也能培养出一批新书客。社区书场开设以来,早过了退休年龄的沈志凤还坚持带着学生上台说书。“从几年前的一个书场、几十个人听书,发展到现在10多个书场,每个书场有几十个人听书。”市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龄表示,社区曲艺书场解决了“听书的人少”的问题,也锻炼了青年曲艺演员。
    “现在虽然不用担心弹词‘失传’了,但还要防止在传承的过程中‘失真’。”沈志凤表示。在念香苑社区书场,记者注意到,沈志凤在陈鼎新说完一小段后,时常会接着补充几句。“我们说的古书都是文言文,老师把我说的‘翻译’成‘大白话’,观众更容易接受。”陈鼎新对此深有体会,说到“笑点”时台下人一点反应没有,老师补充几句后笑声“立竿见影”。在沈志凤看来,让听书的人听得懂、还想继续听,传统曲艺才会有市场。   
  
   
    “非遗”的难题
   
    扬州弹词通过进社区,暂时摆脱了“无市”的困扰,但社区曲艺书场“免费”吸引来的书客的“忠诚度”还有待观察。事实上,社区书场开设近3年来,每年都有新的书场出现,同时也会有老的书场停讲。“以前没听过书,听说是免费的就来凑凑热闹,要是收钱就不一定来了。”在念香苑社区曲艺书场等几家社区书场,多位听书的老人告诉记者。
    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开展10年来,玉雕、漆器、剪纸等众多“非遗”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但还有一些“非遗”项目因为“后继无人”、“市场萎缩”等因素,保护和传承工作遇到了“瓶颈”。
    “通草花制作技艺”是以中药材“通草”为原料,制作各种形态的仿真花,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目前仅有两位年事已高的老人掌握这一技艺。今年76岁的戴春富是“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近10多年来一直在收徒,但至今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这些年有不少人跟我学做通草花,但都是没学几天就不来了。”3月12日,戴春富告诉记者,来学徒坚持不下去,一方面是“看不到前景”;另一方面是“缺少吃苦精神”。“有几位大学生暑假期间来学做通草花,来的时候信誓旦旦,又是拍照又是录象,可没过两天就不来了,什么也没学。”通草花、绒花等传统手工艺目前正在遭遇后继无人的难题。
    其实,一些“非遗”项目产品的销售也是问题。“在工艺美术大楼的‘***工作室’已经5年了,但看的人不少,卖出去的作品少得可怜。”戴春富表示,他也想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的家装相结合,做一些实用性更强的东西销往普通家庭,但根本不知道创作以外的事情从何处入手。调查中,多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认表达了他们在“销售”方面的无奈。
    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即使一些“做得很好”的项目,实际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曾流行于扬州西北山区“香火会”中祭祀性的舞蹈“跳娘娘”,其代表性传承人许颖超近年来应邀向300多人传授技艺,融入“跳娘娘”舞蹈元素的节目多次在国内外的舞蹈大赛获奖,但“跳娘娘”的保护与发展“仅此而已”。“很多人学‘跳娘娘’只为参赛获奖,学了点基本动作就完事了,这种‘传承’比较急功近利。”今年68岁的许颖超表示,“跳娘娘”至今最少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汉族民间舞蹈中为数不多的特征鲜明、体系完整的代表之一,值得对其价值进行研究和挖掘。“应该建立“跳娘娘”的“原版”影象资料,同时深入研究其在舞蹈、民俗等方面的价值,并实际应用研究成果。”
   
    专家:保护“非遗”的生存环境
   
    目前,我市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52项,其中世界级项目“非遗”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30项。
    “无论‘非遗’项目的现状如何,都应把‘抢救’作为对其保护的第一要务。”非遗专家管世俊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有些“非遗”项目必将退出人类历史舞台,有些项目则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将退出人类历史舞台的项目,可以通过抢救性保护延迟其退出的时间;对能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应该关注其他生存环境,对其进行“生态”保护,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于“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管世俊认为,“扬州剪纸”近几年的发展是一个经典范例。“从剪纸的发展路径看,不但要有发展意识,还要注重‘培养新人’、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在管世俊看来,注重宣传“非遗”的核心价值,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识也很重要。
   目前,我市正在打造两大“非遗”项目集中区,其中一个是由扬州工艺坊升级改造成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另一个是集扬剧、木偶、曲艺等非遗项目于一体的扬州戏曲园。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秘书长王克表示,“两大园区的设立,将大大提高我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水平。”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会客厅]快人快语马瑞芳 下一篇[评论]仼性的“37碗面”折射旅游..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