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十二圩老街:昔日“盐都”的背影(一)
2012-11-23 10:21:16 来源: 作者:阿洛 【
导读: 本报上期“寻找留存老街的记忆”系列文化专题我们走进了“大马头”邵伯甘棠老街,本期我们来到曾有“小上海”之称的十二圩老街。这座在百年之前人口高达15万至20万的商业重镇,曾经俨然是一座滨江城市,因为盐运的历史以及它的移民特征、文化杂烩和开放性使十二圩曾经喧嚣一时。 今天,十二圩古镇周边已经成为现代船舶产业的集聚区,而这座古镇却依然落寞,一条斑驳的老街述说着那段由盛而衰的沧桑历史。

    本报上期“寻找留存老街的记忆”系列文化专题我们走进了“大马头”邵伯甘棠老街,本期我们来到曾有“小上海”之称的十二圩老街。这座在百年之前人口高达15万至20万的商业重镇,曾经俨然是一座滨江城市,因为盐运的历史以及它的***特征、文化杂烩和开放性使十二圩曾经喧嚣一时。
    今天,十二圩古镇周边已经成为现代船舶产业的集聚区,而这座古镇却依然落寞,一条斑驳的老街述说着那段由盛而衰的沧桑历史。




曾经的“小上海”
    说起十二圩,扬州人往往很快会联想起车站码头曾经不绝于耳的叫卖声,“香干臭干,十二圩茶干……”,曾几何时,扬州的大街小巷悠扬着这样的叫卖声,几代人在这样的叫卖声中成长,至今回忆起来,犹如茶干的五香味道在喉,回味不绝。
    然而,也许很多新扬州人并不知道,十二圩曾是淮盐汇集转运外销的重镇,有过非常繁荣辉煌的历史片段。据清朝盐史记载,经十二圩运销的两淮之盐,约占全国九大盐区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沿长江各岸称十二圩为“食盐之都”。
    如今,十二圩茶干正在渐渐地淡出扬州人的生活,茶干的制作技艺也已成为扬州市级非遗项目。茶干的生产是十二圩最为传统的行业之一,而如今在镇区仍从事茶干制作的作坊不过五六家,制作了60多年茶干的86岁老人钱明远还在坚守这项老手艺,而曾经辉煌一时的茶干老字号“窦天昌”早已离开此行。
    今天,67岁的“窦天昌”后人窦念昌老先生已经从十二圩搬进仪征市区居住,但他还时常念旧地来十二圩转转,会会老街坊,更重要的是,站在自家旧时店铺的地界,寻找儿时的记忆。
    一百多年前,窦念昌的祖父与叔祖父由安徽巢县来到十二圩,两兄弟在当时最繁华的永兴街龙江巷开设了豆腐店,店址座北朝南,兼营茶干,店号“天昌”,而“窦天昌”酱园这个品牌据说在巢县已有300年历史。
    当时十二圩盐务兴旺,一个江边小镇俨然一个繁荣大都市。
    1873年,清朝政府在十二圩设立淮盐总栈,十二圩开始进入了大发展时期,随着盐运的规模巨大,十二圩经济经历了一次垂直线上升,上演了“一会走路就会跑”的神话。谁能想到,在康熙年间由沙滩开垦成圩直到道光年间都没有集市的十二圩,突然之间就成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盐都”?
    十二圩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从长江边上的小圩村变成了“盐都”,在民国二十年前后出版的地图上,十二圩已赫然出现在了世界和中国地图上,当时十二圩就有了自己的发电厂。而每年经由十二圩运转的食盐约有2亿4千万斤,常年储盐量在10亿斤以上,盐堆占地300多亩。淮盐抵达十二圩之后,先搬进盐栈码堆存储,再拆捆分包装上驳船,而后运上江船发往沿江各省。食盐转运使得富商巨贾、贩夫走卒带着各自的淘金梦想来到十二圩,而不计其数的穷苦农民也不断汇集到十二圩谋生,最繁盛时有盐运船近2000艘停在靠近十二圩码头的长江上,
Tags:十二圩 老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扬州老鹅“试水”连锁经营-盐水鹅.. 下一篇《温州一家人》带来正能量 殷桃..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