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专题策划]舌尖上的扬州(4)精致的诱惑(二)
2012-06-08 13:39:30 来源:扬州广播电视报 作者:策划:戴求 【
导读:扬州人对淮扬菜的推崇在于它的精致,这种精致已经渗透到一道菜的每一个环节,在满足了餐桌上每一道菜的色香味之后,扬州人总是试图打开背后的秘密。


        淮扬菜在精致中见功夫,而功夫的一半在刀工。在淮扬菜中,文思豆腐尤以刀工著称。传说在清乾隆年间,天宁寺内有一位文思和尚,善制各式豆腐菜肴。特别是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制做的豆腐羹,滋味异常鲜美,前往烧香拜佛的佛门居士都喜欢品尝此羹,在扬州地区很有名气。据说当年乾隆皇帝曾品尝过此菜,还一度成为清宫名菜。因该菜为文思和尚所创,人们便称它为“文思豆腐”。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僧文思……善为豆腐羹、甜浆粥,至今效其法者,谓之文思豆腐。今天,人们多用内脂豆腐来制作文思豆腐。与传统豆腐比起来,内脂豆腐含水量高,质地更加细嫩,有如豆腐脑。就是这样一块内脂豆腐,在厨师的刀下,竟然可以切成细如毛发的豆腐丝,有人计算过,一块豆腐可切成五万根豆腐丝,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淮扬菜传承基地扬州狮子楼,韩雪虎就像变魔术一般,将一块内脂豆腐变成了数万根细如毛发的豆腐丝,所用的,不过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厨刀。豆腐、发菜、胡萝卜、青菜,平平无奇的食材经过极致的刀工制成文思豆腐,早已超越了普通食材本身,成了艺术品。
        韩雪虎来自陕西咸阳,今年刚刚21岁。16岁,他离开历史积淀深厚的家乡,来到同样也是历史久远、深具文化底蕴的扬州学习厨艺,迄今已有5年。有时候回家,韩雪虎也尝试为家乡的亲戚朋友做几道淮扬菜。但他发现,家乡的味蕾更乐于接受偏辣的食物。而每次回乡后,他都急着想回到扬州。
        淮扬菜的博大精深对于一个厨师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习5年,韩雪虎还是觉得自己的刀工不够。
        关于刀工的精细,淮扬菜烹饪***薛泉生早年学艺时的一段经历最为经典。有一次,他的师父丁万谷做清炒虾仁,让薛泉生切葱丁、火腿丁和笋丁。薛泉生切好之后,丁万谷说太大了。薛泉生再切,特意切得小一些,结果丁万谷又说切得太小了。第三遍,薛泉生就取了两次的中间值再切,心想这回他不会嫌大嫌小了。没想到,还是一顿臭骂。这下薛泉生心里发毛了,心想明明切得不大也不小了,还是不满意,这个人也太不讲理了。这时候,丁万谷拿起一粒火腿丁告诉他,火腿含盐量高,切成正方丁会让虾仁吃起来偏咸,而且口感不好。如果把火腿的正方丁再片薄一点,改成扁方丁,不仅口感更适宜,而且也会降低含盐量,吃口会更好。或许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中,才能将淮扬菜中的一些精妙之处传承下去,而正是这些精致入微之处,才会培养出扬州人对淮扬菜品细腻的欣赏口味。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生活节奏渐渐加快的今天,保持淮扬菜的这种精细与考究,似乎真的有点奢侈了。换句话说,正因为精致,正因为文化积淀深厚,淮扬菜的制作成本偏高。但是即使这样,淮扬菜并没有因此改变精细的品味。资深美食专家、烹饪***卢彬曾经在北京、深圳等地经营餐饮业。为求口味地道,他曾经特地把食材从扬州运至深圳。
        据说,淮扬菜在外埠已经很吃香,五星级饭店都在主攻淮扬菜。也许,正是淮扬菜精细、考究的风格,使得淮扬菜的市场定位侧重于高端。就像三头宴中的扒烧整猪头,做法很繁复。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怎么能体现出淮扬菜精细的特点呢?
         其实,淮扬菜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影响了扬州人的性格。扬州人有句俗话说,“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就是通过做菜的比方,教人不要急于求成,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扬州人对生活的自然、健康的态度。淮扬菜与扬州人的性格方面的影响,更多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明白、外显,但是当你看到扬州人爱吃淮扬菜、爱水包皮、爱足疗、爱打麻将、爱听扬剧,你就会相信扬州人的生活情趣也变得那样精致和自然。(未完待续)
 

Tags:舌尖上的扬州 美食 扬州 包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专题策划]舌尖上的扬州(5)平民.. 下一篇[专题策划]舌尖上的扬州(3)食材..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