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指尖上的扬州-负重的文化(二)
2012-09-28 10:13:59 来源: 作者:张宏兵 【
导读: 工艺界流传着“教会徒弟打死师傅”的说法,这一说法似乎并不适用于如今的传统手工艺。 一些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在目前后继乏人的局面下,为了将这些凝结着精神、文化财富的技艺传承下去,已开始多方出力--政府积极推动,民间工艺大师广派“招徒帖”。 然而,这种传承的需求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艰巨性。很多传统手工艺受到时代的淘涤,有的已经走向了小众化,有的甚至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还有的因其工艺繁琐复杂,学习起来周期长、难度高,对初学者来说,是一场毅力的考验,这些都导致很多现代年轻人不愿涉足,传承一直遭遇“孤独求拜”的窘境。

东花园河南的戴春富独自一人在自家的阁楼上仔细把弄着一种叫通草的植物,今年73岁的他和这种药材打交道已经四五十年了,经过他的手,这种主要生长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药材变得花枝招展、栩栩如生。
    戴春富是扬州传统工艺中通草花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天为了创作在西湖博览会展示的一幅作品,几乎每天上午都在那几个平方的阁楼上忙碌,期间他的女儿会走上阁楼为他茶杯里加水。
    戴春富的孩子们觉得学通草花收入难保证还很辛苦,都不愿意学这门技艺,他的“子承父业”的想法在多次与孩子们沟通后也未能实现。
    这些年也有几个想和他学徒的人,时间最长的也没多少天就跑了,其中有一位号称热爱扬州乡土文化的小学装饰美术老师让他感觉最可惜。当时,他向媒体表达免费收徒弟传承传统工艺的想法后,这位小学老师在媒体的关注下登门拜师,拜完师后没怎么学也放弃了。前不久,一位50多岁的原绣品厂的工人在他这学了2个月后没有了音信。
    “主要因为经济效益不好。”戴春富分析无徒可带时说,通草花的宣传不够,一般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来购买,销量有限。
    由于没有人愿意学,戴春富很担心通草花制作技艺失传,目前扬州仅有他和71岁的钱宏仁精通这一技艺。戴春富也想将传统的通草和现代的家装相结合,这一设想在无人牵头实施又缺少技师的情况下,比找一二个徒弟难得多。
    不仅是戴春富担心这一技艺失传,有关方面也在想方设法挽救这项严重陷入绝境的技艺,目前最好的办法也只是通过影像资料记录下技艺的创作流程。
    在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家惠看来,通过影像资料记录传统工艺跟“手把手”传承有很大区别。最近,杨家惠正在写绒花制作技艺的流程,为拍摄影像资料做准备,她把这种方式看成是“没办法的办法”。
    杨家惠在城北的一家公司,做“绒鸡”等外贸定单,这一产品只用到绒花技艺中最初级的两道工序,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
    闲暇之余,杨家惠还忙着创作些绒花工艺品,主要用于展示,她很看好绒花工艺品走高端市场,可需要她解决的难题几乎与通草花市场化的难题相同。
    在众多的扬州传统工艺中,通草花制作技艺和绒花制作技艺的困境绝非个案,从这些技艺的“濒临失传”到玉雕、漆器等工艺的“枝繁叶茂”,“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一直左右着他们的命运,也决定着被关注的程度。
    相对于通草花、绒花等技艺,剪纸是幸运的,扬州剪纸近年来在旅游纪念品等市场开拓了一番天地。
    剪纸不仅技艺精湛,有着浓郁的地方和传统特色,而且价位也普遍为游客接受,非常适合做成旅游纪念品,被旅游业界人士一致看好。而2007年扬州投资270多万元建成了中国剪纸博物馆,近几年国家和省拨付给剪纸的非遗保护经费80万元,更为这一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工艺项目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的支持。用相关负责人的话说,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扬州剪纸逐步走出了困境。
 &
Tags:扬州 玉器 通草花 制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指尖上的扬州-时代的期冀 下一篇指尖上的扬州-精细的活儿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