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指尖上的扬州-负重的文化(三)
2012-09-28 10:13:59 来源: 作者:张宏兵 【
导读: 工艺界流传着“教会徒弟打死师傅”的说法,这一说法似乎并不适用于如今的传统手工艺。 一些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在目前后继乏人的局面下,为了将这些凝结着精神、文化财富的技艺传承下去,已开始多方出力--政府积极推动,民间工艺大师广派“招徒帖”。 然而,这种传承的需求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艰巨性。很多传统手工艺受到时代的淘涤,有的已经走向了小众化,有的甚至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还有的因其工艺繁琐复杂,学习起来周期长、难度高,对初学者来说,是一场毅力的考验,这些都导致很多现代年轻人不愿涉足,传承一直遭遇“孤独求拜”的窘境。

nbsp;  在无形之手操控着这些传统工艺之时,政府也为这些传统工艺的保护付出了很多,为扬州传统工艺的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2004年以来,市政府建立了传统工艺保护发展基金,几年来市财政已经拨付590余万元保护和发展扬州传统工艺,恢复了中断18年的市工艺***评审。在政府的扶持中,“师带徒”对扬州传统工艺的传承起到了助力作用,两期“师带徒”工程,50多人次***享受了600到1200不等的带徒津贴,102名艺徒中半数以上获得技术职称。
    夏林宝是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这一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副理事长,在他看来政府的这一系列扶持政策让扬州传统工艺有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从传承的层面上看,对一些‘濒临灭绝’的工艺的扶持还不够。”扬州一位工艺***认为,这些传统工艺在保护好传承人后,急迫要解决 “无徒可带” 的问题。
    尽管一些“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目前没什么市场,是不是能由相关单位牵头开拓市场,甚至可以由相关单位出资招聘并保障一批“徒弟”,由***将这些工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下来。
    走出困境的扬州剪纸被保护得很好,可这一技艺的传承遇到的尴尬让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有点“羡慕嫉妒恨”。
   
    小王(化名),某扬州剪纸***的徒弟,2009年正式拜***学剪纸。
    按照相关“师带徒”的约定,小王跟随***学习剪纸3年时间,有关单位开给小王每月1000多元工资。至今,小王坐下来跟着***学剪纸时间只有3个多月,与小王同期被选中的其他3位“徒弟”的境遇基本差不多。
    小王说,她已经没了当初的***,现在绝大多数时间在做“杂事”,师傅为给她争取“坐下来学剪纸的时间”跟相关负责人争执了很多次。
    在小王今年的一本工作笔记中简单地记着:“2月13日上班、2月17日装书、3月8日到6月4日弄货、6月5日到6月30日剪纸一个月、7月1日至9月16日去馆里教小孩……”
    扬州剪纸的传承人中,张秀芳等***年事已高,最年轻的张慕莉***也近50岁,中青年剪纸人才缺乏成了这一技艺传承的最大难题,好在小王等人遭遇的尴尬并不难解决。 卜万水传承的装裱技艺目前还没有遇到上述难题,作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他正处于年富力强之年,对于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他对“徒弟”的选择非常谨慎。
    卜万水也陆续带过徒弟,有几个人因静不下心来学而放弃,有三四个学了几年时间基本掌握了扬派装裱基础技艺,目前在其他城市从事与装裱有关的工作。前不久,一位中年人来拜师求艺,由于种种迹象让他感觉到对方有点急功近利,被他婉言拒绝了。
    扬派装裱的特点
Tags:扬州 玉器 通草花 制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指尖上的扬州-时代的期冀 下一篇指尖上的扬州-精细的活儿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