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指尖上的扬州-负重的文化(四)
2012-09-28 10:13:59 来源: 作者:张宏兵 【
导读: 工艺界流传着“教会徒弟打死师傅”的说法,这一说法似乎并不适用于如今的传统手工艺。 一些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在目前后继乏人的局面下,为了将这些凝结着精神、文化财富的技艺传承下去,已开始多方出力--政府积极推动,民间工艺大师广派“招徒帖”。 然而,这种传承的需求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艰巨性。很多传统手工艺受到时代的淘涤,有的已经走向了小众化,有的甚至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还有的因其工艺繁琐复杂,学习起来周期长、难度高,对初学者来说,是一场毅力的考验,这些都导致很多现代年轻人不愿涉足,传承一直遭遇“孤独求拜”的窘境。

是善仿古,治旧画,无论旧画如何陈旧、破碎,一经装裱就可达到天衣无缝的境地。
    卜万水说,他的那几个徒弟满师后也只能是做些装裱,对“修旧”、“全画”等扬派装裱技艺的精华并不太了解,他希望几个徒弟在实践中慢慢掌握这一传统工艺的精华。“徒弟虽然不在身边,但我们会定期联络,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找我问,我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丢扬派装裱的脸’”,他把对徒弟的要求理解成是对扬州装裱的坚守。
    不同的坚守,制扇艺人朱国勇在外人看来甚至有点“寂寞”,而耐得住寂寞恰恰是对传统工艺继承人最基本的要求。
    朱国勇是在原苏州扇厂学徒时了解到详细的扬州制扇历史的,此前只是从父辈口中得知扬州李典有一家扇厂,扇厂的艺人不少去了苏州,扬州制扇工艺已经融入到现在的苏扇制作技艺中。
    我国的扇子千姿百态,产地广、品种多,而苏州生产的竹折扇、檀香扇、绢宫扇,象牙扇、纸团扇等统称为苏扇,驰名中外。苏州折扇业发展过程中,先后从扬州迁苏州生产的制扇作坊有黄荣记、孙恒和、徐经山等扇庄。
    朱国勇的父亲从事的是毛笔制作工艺,学校毕业后他便做了毛笔销售工作,期间接触到了制扇,并对这一传统工艺产生了兴趣。
    1995年开始,朱国勇在苏州扇厂学习制扇,2000年回到扬州办起了制扇工厂,机械化生产扇子,同时他也开始了手工制扇。现在他在东关街开设了一家“安祺扇庄”,在业内已经小有影响。
    “扬州的制扇工艺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了‘断层’,我作为喜爱传统工艺的扬州人有必要回到扬州继续传承制扇技艺。”朱国勇说。
Tags:扬州 玉器 通草花 制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指尖上的扬州-时代的期冀 下一篇指尖上的扬州-精细的活儿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