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苏扇在扬州,朱国勇的“孤军奋战”(二)
2013-07-05 15:57:57 来源: 作者:高笑天 【
导读: 我国扇子的种类繁多,蒲扇、团扇、折扇、檀香扇、羽毛扇等,都为人们所习用。扇子首先是作为夏令必备之物出现的,但很早就被人们赋予文化意味。

nbsp;  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两相比较,最能看出此中的消长。决定制扇之后,朱国勇也曾开设了一家扇厂,采用机器制造的方式生产折扇,但后来停产了。至于原因,朱国勇说:“量大,但是价格上不去。”道理很简单,机器方式生产比拼的是产量和成本。“在扬州生产,成本比不过竹子产地浙江。而且因为竞相生产,价格会因为竞争而降低。”而手工制作的折扇,却因为凝结了技艺而体现出机器所不可取代的价值。
    除了东关街的扇庄,朱国勇也在网上销售折扇。“网上各地的藏家都有,他们都与我比较熟悉。他们在造型、工艺上有什么需求,就会来找我预订。”朱国勇说,他在网上并不是开店,而是“接受预订”。这中间的区别,大约相当于商店与作坊,只不过搬到了网上。以纯手工的方式,制成的扇子一把和一把不一样,天然地更适合作坊式生产。
    “现在收藏苏扇的人很多,苏扇的价值也在不断的攀升。”朱国勇说,徐义林等***不用说了,朱国勇本人制作的折扇,依据选料、工艺的不同,价格在万元以上的也很常见。“折扇经人把玩,也会形成包浆。也就是说,它的价值不会因为时间、因为把玩而降低,反而会越来越高。”因此,现在收藏苏扇的人很多,升值空间很大。

扬州与苏扇,保护可以更给力
    历史上,江南一带是制扇业的中心,苏扇的制作,更是以苏州为中心,尤其集中在苏州桃花坞一带。扬州制扇业也有久远的历史,在苏州扇厂学习时,朱国勇就从制扇师傅那里了解到一些扬州制扇历史。“苏州折扇发展过程中,先后从扬州迁苏州生产的制扇作坊有黄荣记、祝锦记、孙恒和、徐经山等扇庄等,称为‘扬州帮’。”朱国勇从老师傅那里听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州李典还有制扇厂,后制扇师傅下放,四处星散,到了苏州、岳阳等地,将扬州的制扇技艺带到当地并与当地原有的制扇技艺相融合。   
    扬州与苏扇的关系还不止此。现在苏州的一些制扇***,或祖籍扬州,或从扬州迁去。被称为“江南扇王”的徐义林就是扬州人,15岁时,徐义林前去苏州,在胡汉东扇庄学艺。2006年,央视的《人物》栏目里,徐义林一口乡音仍然依稀可辨。在苏州一手创办卢氏扇庄的卢春荣,亦祖籍扬州。一定意义上说,苏扇虽冠以苏州之名,但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地制扇业之长,对苏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应局限于苏州一地。   
    将扬州中断了的制扇业继承下去,是朱国勇的想法。为此他曾经去李典寻访,但没有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也曾经想过为制扇技艺申遗,“能够更好的保护、传承下去。”但结果让他有点力不从心。据了解,一个项目要申请非遗,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需要有100年以上的历史;第二,需要活态存在;第三,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要弄清楚该项目的历史、传承脉络,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并且由相关专家来进行论证。而这正是朱国勇的为难之处,他说:“我是做手工艺的,对于查阅资料,有点力不从心。”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克建议,下半年,申遗的申报工作就将展开,苏扇的制作技艺,可先向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寻求帮助。

Tags:苏扇 扬州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广播《直击龙卷风》直播纪实 下一篇马瑞芳:另一个视觉的妙解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