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苏扇在扬州,朱国勇的“孤军奋战”(一)
2013-07-05 15:57:57 来源: 作者:高笑天 【
导读: 我国扇子的种类繁多,蒲扇、团扇、折扇、檀香扇、羽毛扇等,都为人们所习用。扇子首先是作为夏令必备之物出现的,但很早就被人们赋予文化意味。

    我国扇子的种类繁多,蒲扇、团扇、折扇、檀香扇、羽毛扇等,都为人们所习用。扇子首先是作为夏令必备之物出现的,但很早就被人们赋予文化意味。随着社会的变迁,扇子的实用功能日趋减弱,更多的作为工艺品受到人们的喜爱。传统手工制扇对于选料和做工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项技艺的传承也曾面临困境。在扬州,朱国勇是唯一一位坚持手工制作苏扇的人,如何保护、传承这门技艺,是他考虑的问题,也是让他困惑的问题。




纯手工制作,三天才能制成一把
    朱国勇在东关街上开了一家扇庄,但他并不常去。多数时候,他待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忙着制扇。   
    苏扇以选料和做工见长,因为纯系手工,朱国勇平均三天才能制作一把扇子。“一把扇子,看似简单,如果从选料算起,总共有70多道工序。”单是数字,还不能看出工艺的复杂与精细。比如扇骨,分为大骨边和扇芯。一把好的扇子,两侧的大骨边不仅要形状相同,对于纹理也有要求。“底色以清为贵,花纹要匀称、清爽。而好的竹子,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而扇芯,要在毫米的尺度上做到完全一致,除了专用的工具之外,制扇者的技艺与耐心,都不可少。
    再如扇轴,只是扇子上的一个小部件,却很关键,马虎不得。扇轴以牛角制成,如果考究一些,则要用白牛角。牛角质地坚硬,要制成小小的扇轴,需要打磨成直径2.5毫米的圆柱。串好之后,还要将两端做成鱼眼、太极等造型,兼具美观。
    1995年,从学校毕业后,朱国勇在父亲开设的毛笔厂从事销售。因为兼营扇子,他常常去苏州扇厂进货。一来二去,他开始喜欢上了制扇技艺。每次去进货,朱国勇都会向厂里的制扇师傅学习。“那时候,我每次少进一些货,为的就是能够多去几次。”当时的苏州扇厂尚未改制,徐义林、王健、曹小弟多位制扇***都在此工作,而那时候,这些***们也并不保守,愿意指点这位喜爱上制扇的年轻人。今天回头来看,当然可以说朱国勇碰上了难得的机遇。但在过去,制扇是个很辛苦的行业,制扇工人也被人称为“竹花子”。这个显得不尊重的称呼背后,是制扇师傅的辛苦和收入的微薄。到了2000年左右,一方面因为电扇、空调的普及,另一方面由于机器制扇的发展,手工制扇技艺也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学。
    一次一次地进货,朱国勇不仅向苏州扇厂的制扇师傅讨教,也和厂里的工人交了朋友。后来,朱国勇开始尝试自己制扇时,苦于没有专门的制扇工具,苏州扇厂的工人为朱国勇提供帮助,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

艺术价值凸显,苏扇成为收藏新宠
    折扇系日本发明,古称倭扇,是由日本遣唐使作为进贡礼品带到中国。中国从宋代起大量制作折扇。近代人所用的折扇,又叫撒扇,是明代永乐年间,朝鲜国入贡中国的。明永乐帝喜爱折扇,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折扇成为怀袖雅玩,受到人们的喜爱。
    2006年,苏扇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苏扇亮相上海世博会,让更多的人见识了苏扇的魅力。苏扇收藏热随之而来。徐义林、王健等制扇***每有新品,都成为苏扇爱好者竞相收藏的对象。
 &
Tags:苏扇 扬州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广播《直击龙卷风》直播纪实 下一篇马瑞芳:另一个视觉的妙解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